兗州雖然安靜了,但糧食緊缺帶來的影響卻不是一時半刻能夠解決的,至少得大豐收一年,才能緩過這口氣。
這個年代想要糧食豐收,必須看天。
看天就無法預計時間,曹操才不會將希望寄托在虛無縹緲的天上。
他準備選擇走另一條路。
搶!
至於搶誰的,搶哪裡,曹操心裡還沒有數。
恰在此時,毛玠揣著不安地心,跑過來給曹操獻計謀。
他說:“既然天子都下詔要天下勤王了,主公何不行動起來?”
曹操疑惑地看著毛玠,當前最關鍵的難道不是解決糧食問題嗎?領軍去勤王不得要糧草嗎?
毛玠給曹操說了一段話,讓曹操十分讚同。
他說:“主公你想想,仔細想想。”
“如今國家四分五裂,皇帝四處漂泊,老百姓丟了工作,餓得隻能去流浪。大漢朝廷連一年的存糧都沒有,百姓也沒個安穩的心,這情況肯定長久不了啊。”
“袁紹和劉表雖然人多勢眾,看著挺厲害的,那都是唬人的!他們都沒個長遠的打算,也不懂得打基礎、搞建設。”
“至於打仗這事兒呢,得是正義之師才能贏,想保住地位還得有財力。”
“所以啊,咱們得把天子捧起來,讓那些不聽話的人都得聽咱的,然後一門心思搞農業,多攢點軍事物資,這樣一來,稱霸稱王的大業不就成了嘛!”
毛玠不是沒有看到當前兗州的困境,而是早已經先一步提出了解決的對策。
這話中有兩條措施,一條埋頭苦乾種糧食,省吃儉用囤物資,另一條便是聞名天下的“奉天子以令不臣”,很多地方會寫成“挾天子以令諸侯”。
這兩句話有明顯的不同,站位不同,目的也不同。
前者乃敬重天子,是要幫天子樹立權威,處理懷有不臣之心的諸侯;
後者則是利用天子,號令天下諸侯,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最早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建議的並非毛玠,而是袁紹陣營裡的沮授。
沮授,廣平人,袁紹的監軍。為人剛直,善於權略,少有大誌,曾為冀州彆駕,舉茂才,並當過兩次縣令。後來又當韓馥彆駕,被韓馥表為騎都尉。沮授雖有才華,但可惜計謀多不被采納,隻能空有抱負而無法施展。
曹操對沮授十分讚賞,曾感歎:"袁本初若用此策,吾事敗矣!"
這種反應與曹操評價荀彧"吾之子房"形成對鮮明的對比。
後來曹操俘虜沮授之後,也將沮授"厚待之,使參軍事"。
沮授在得知漢獻帝東歸,並下詔勤王之時,第一時間就向袁紹建議奉天子以令不臣。
他的理由很簡單,現在天下大亂,諸侯群龍無首,但誰都不願站出來明著說反朝廷,若是能有天子,便可獲得政治上的優勢地位,對不服從袁紹的諸侯有針對性的限製。
原本是一個很好的計謀,卻遭到了郭圖和淳於瓊這對臥龍鳳雛的極力反對。
他們的理由也很簡單,將皇帝接至身邊,動輒須向皇帝請示,行動反受牽製。
袁紹麵上對朝廷十分恭敬,實際上早就沒有把朝廷放在眼裡,一直想著自己能夠脫離,或者另立傀儡。
這一點,明顯郭圖和淳於瓊更加了解袁紹。
他們的理由一下就切中了袁紹的內心。
河北之地明明可以由他袁紹一個人說了算,為何要平白無故再找來一個大爺,事事得上奏,處處得供著,豈不是自縛手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