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理解曹操,說魏種雖說是曹操親自舉薦的,但並沒有顯著的政績和功勞,當初呂布入兗州之時,曹操還親口說,誰都有可能反叛,唯獨魏種不會。
結果魏種比誰都要跑得快,一溜煙就從兗州來到了河內。
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曹操為何會把這麼重要的戰略要地交給他呢?
其實這就是曹操對人才的渴望,也是曹操用人不疑的最好印證。
這種情況在曹操身上也不是第一次出現。
就拿近的來說,曹操擊破呂布之後,臧霸就藏了起來。
理由很簡單,因為前麵臧霸是站在呂布這一邊,助力呂布對抗曹操。
如今曹操勝利了,他又是習慣散漫的山賊,麵對可能的危險自然會選擇藏匿,等風聲過了,再出來瀟灑。
但曹操可不這麼想。
在曹操眼裡,臧霸可是大才,一個大寶貝。
沒啥出身就能憑借雙手在琅琊國呼風喚雨,在泰山地區說一不二,這霸氣和魄力放眼整個東漢末年都排的上號。
反觀曹操自己,千辛萬苦從政,一路摸爬滾打才有了如今的地位。
“一定要找到他!”
曹操給眾人下了死命令。
因為他必須收服臧霸。
經過數日的地毯式搜查,終於在山中百姓家中尋得。
曹操大悅,厚待臧霸等人,割青、徐二州委任於臧霸。
眾人無不震驚,區區一個山賊,連跟隨曹操出生入死的夏侯惇、曹仁、夏侯淵等同門兄弟都沒有這般待遇。
偏偏是一個不起眼的山賊臧霸讓曹操如此大方。
到這一步還沒有完,更厲害的還在後麵。
曹操直接拆分了琅邪、東海、北海,另外設立城陽、利城、昌慮三郡,以臧霸為琅邪相,吳敦為利城太守、尹禮為東莞太守、孫觀為北海相、孫康為城陽太守,直接掌控泰山東麵的各地。
這一舉動,不僅安定了曹操帳下眾人騷動的心,畢竟臧霸隻是一方相而不是州牧,而且也為曹操穩定了東麵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吳敦、尹禮、孫觀、孫康其實都是臧霸的人。
另外還有兩個人,徐翕和毛暉。
當初曹操剛入兗州時,任命徐翕和毛暉為將,領軍鎮守兗州。
結果呂布入兗州,徐翕和毛暉不僅沒有抵抗,還攜手皆叛。
兗州之亂平定後,徐翕和毛暉亡命出逃投靠臧霸。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曹操與臧霸談妥之後,便讓劉備見臧霸,命臧霸奉上二人首級。
臧霸便向劉備說:“以前我之所以能自立一方,是因為我不會做這種事。我受曹公的存命之恩,不敢違其命令。不過有意於王霸之道的君主應該以義相告,不宜威迫,願將軍為我辭卻這個命令。”
劉備便以臧霸所言告訴曹操,曹操歎息地向臧霸道:“這是古人仁德之事,而你能夠加以奉行,這也正是孤之所願。”
於是皆以徐翕、毛暉二人為郡守,足見曹操重點就看才能。
後期曹操再三發布求賢令,也能印證這一點。
所以曹操將“南拒虎牢之險,北倚太行之固”的河內郡交給魏種,並非不可理解。
之後,公孫瓚突如其來的戰敗,以及袁紹的察覺讓曹操不得不放棄繼續北上取鄴城的計劃。
他隻好領著大軍返回到黃河南邊河南尹的滎陽縣敖倉,準備屯兵於此,以靜觀天下變。
複盤這一次行動,曹操從昌邑到延津,再到拿下河內郡,一切都十分順利。
公孫瓚本就大勢已去,又安心自囚於易京,他的失敗,曹操完全能理解,並不驚訝。
隻是速度之快,讓曹操有些措手不及。
唯一想不明白的是,袁紹是如何察覺他的下一步計劃的?
“保密工作做得挺到位的,河內與冀州的聯係也都切斷了,袁本初是有神相助,還是料事如神?”
曹操是百思不得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