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像《三國演義》中描述的鐵索那樣,鐵索連環之計是鳳雛龐統給曹操出的計謀。
龐統回江東的半路上,還被徐庶阻攔,識破了計謀。
二人相視一笑,徐庶問龐統要了一招金蟬脫殼,保全性命。
曆史上對於鐵索連環的記載不過寥寥數字,並沒有說明是誰給曹操的建議。
同樣,對於黃蓋與周瑜共同演繹的詐降計,曆史上也不過數字,壓根沒有周瑜打黃蓋那一出戲。
不過,鐵索連環的辦法著實給曹操帶來了不少的好處,至少在大軍訓練和與孫劉大軍小規模衝突中獲得了不少利益。
一連數日,周瑜派出來的騷擾小隊都沒有在曹操這裡討到好處。
二十萬大軍連營三百裡,鐵索連綴的戰船在月光下泛著冷光,像一條沉睡的鋼鐵巨龍。
這種俯瞰江山的錯覺,讓曹操想起前些年攻占鄴城時,站在城頭放眼冀州的千裡沃野。
那是何等壯觀!
當曹操準備轉身返回大營,許褚接過身邊人的回報,來到曹操跟前,說:“丞相,江東來使求見。”
這倒是出乎曹操的預料,兩軍對峙,不可交融,自不會有使者來往,怎麼今日江東還會派來使者?
曹操更不可能知道,從此刻開始,周瑜和黃蓋的詐降計謀正式開啟。
曹操大手一揮,將江東使者請進營帳。
使者將一封書信交到曹操手中。
曹操打開來一看,墨跡裡還摻著朱砂,開篇便是“受孫氏厚恩,然周瑜豎子輕慢舊臣”的句子,結尾是黃蓋看不慣周瑜的作風,想要投靠曹操,落款就兩個字,黃蓋。
他忽然笑出聲來,指腹摩挲著那些遒勁的字跡:“黃公覆倒是性情中人。”
“丞相三思!”
賈詡從陰影裡傳來,急忙打斷曹操的思路。
理由也很簡單,黃蓋先是追隨孫堅起兵,經曆江夏之亂,後又追隨孫策征討江東,曆史悠久,如今在孫權帳下頗有威望,絕非尋常人可以動搖。書信中說周瑜對其不利,不尊重,這豈不是無稽之談。周瑜再厲害,也不可能對一個三代老臣亂來。
故而賈詡得出結論,此書信一眼假。
曹操一生向來謹慎,按理這樣的一封書信不可能騙得過曹操的眼睛。
可事實卻恰恰相反,曹操覺得書信可以相信。
隻因為前幾日斥候來報,說周瑜調遣十艘蒙衝艦入柴桑,船身吃水極深,恐是滿載軍械。
如今結合手上的書信來判斷,或許那不是軍械,而是糧草。
黃蓋因為羞辱之事,而願意將先前已經準備入庫的糧草輜重獻給曹操。
賈詡見曹操居然有些猶豫,心中不免暗暗吃驚。
關於投降真假,他是最為擅長的,還能看不出其中貓膩嗎?
賈詡上前一步,又從另一個角度提醒曹操,說黃蓋若真心來降,會麵的地方不應該選擇在大軍水寨最堅固的烏林磯,那裡此處水流湍急,根本不利於登陸。相反,那裡有利於黃蓋偷襲。
此言一出,曹操再次愣了一下。
莫非書信真的是假的?
曹操不免心中生疑問。
或許是曹操對勝利太過渴望,想要一鼓作氣拿下江東;也或是曹操想起自己已經五十四歲,還能有多少個日夜能率軍征戰,掃平寰宇的心願還沒有實現,不像孫權等人,還是年輕,有的是時間。他們耗得起,而曹操耗不起。
再或是曹操想到了那些因為疫情而倒下的將士,那些因為不服水戰而失利的戰士,總想著能儘快的結束這一場討伐。
他無法完全判定黃蓋的書信真假,寧願選擇相信黃蓋,而阻止了賈詡的再次進言。
賈詡無奈,隻能默默地盤算著未來戰事失利該如何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