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翊獨自坐在營帳之中,帳內燭火搖曳,映照著他疲憊且凝重的麵容。
此次戰敗的陰影,如沉甸甸的巨石,壓在他的心頭,讓他輾轉難眠。
回想起戰場上那混亂的一幕幕,民眾們驚恐的呼喊、四散奔逃的身影,與敵軍凶悍的攻勢交織在一起,他的心中滿是懊悔與自責。
直到現在他才明白,自己從現代帶來的那些先進軍事理論,雖蘊含著超越這個時代的智慧,卻絕非萬能的製勝法寶。
戰爭,遠非他此前想象的那般簡單,如同一場兒戲。
在冷兵器交鋒、局勢瞬息萬變的北宋戰場,理論必須紮根於現實的土壤,方能生根發芽。
每一場戰役過後,細致地總結經驗教訓,已是刻不容緩之事。
隻有如此,才能在未來的戰鬥中,精準地避開那些致命的暗礁。
他拿出隨身攜帶的筆記,平日裡記錄戰術靈感的冊子,如今多了幾頁對此次戰敗的剖析:地形利用的不充分、兵力調配的失衡、對敵軍突襲的預判缺失……一筆一劃,皆是痛定思痛後的領悟。
而民眾的表現,更是給趙翊敲響了一記沉重的警鐘。
這些樸實的百姓,懷著保家衛國之心投身戰鬥,卻因缺乏紀律性,在戰事初顯頹勢時,瞬間化作一盤散沙。
他們並非訓練有素的軍隊,麵對生死危機,本能的恐懼讓他們忘卻了配合,隻知盲目奔逃,進而引發連鎖反應,導致整個防線如潰堤般崩塌。
望著營帳外那些或垂頭喪氣、或帶傷休憩的民眾,趙翊的眼神中滿是心疼與無奈。
若不是師傅拚死在前,以一人之勇力挽狂瀾,抵住敵軍瘋狂的進擊,守住山穀路口那關鍵要道,此刻他們恐怕早已全軍覆沒,化作荒野冤魂。
愧疚,如毒蛇般噬咬著趙翊的心。
師傅年事已高,本應在後方安穩度日,卻因自己的稚嫩與自負,被卷入這場生死危機,在刀光劍影中舍命相搏。
趙翊握緊雙拳,暗暗發誓,定要讓這一切不再重演,要為這些信任他的人尋出一條真正的求生、求勝之路。
思索至此,趙翊深知,僅憑一腔熱血與零散的民眾力量,難以在這亂世長久支撐。
當務之急,是尋找一支可靠的、有戰鬥力的軍隊依附,借助其建製、補給與作戰經驗,讓眾人的抗爭得以延續。
他即刻派遣得力手下,喬裝混入周邊,打聽附近宋軍部隊的情況,重點探尋是何人領軍。
在過往多次與不同宋軍隊伍的協同作戰中,他深刻見識了軍隊素質的參差不齊。
大部分宋軍軍官腐敗怯懦,克扣軍餉、中飽私囊,致使士兵們食不果腹、裝備破舊,作戰時毫無鬥誌,一心隻想著保命逃竄,這樣的軍隊,無疑是扶不起的阿鬥,加入其中唯有死路一條。
但在近期的戰鬥配合裡,有一支隊伍卻讓趙翊眼前一亮。
他們的士兵紀律嚴明,進退有據,軍官指揮若定,戰術運用靈活多變,麵對強敵毫無懼色,展現出非凡的勇氣與戰鬥力。
這,正是他夢寐以求的理想戰友。
趙翊心中燃起希望之火,若能融入這支強軍,不僅能讓跟隨他的民眾免受流離之苦,獲得穩定的軍需保障,更能在實戰中學習成長,將自身理論與正規軍實戰經驗完美融合,讓他的軍事抱負得以施展。
為了達成所願,趙翊開始精心籌備。
他召集民眾中的骨乾,向他們坦誠剖析當前困境:“諸位鄉親,咱們一路走來,不畏生死,隻為護得家園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