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元年三月初四,晨霧還未完全散儘,東京城的天空被一抹淡淡的魚肚白所籠罩。
趙翊身著一襲玄色朝服,衣擺上的金線繡紋在燭光下若隱若現,腰間的玉佩隨著他的走動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響。
他佇立在銅鏡前,目光深邃而堅定,抬手仔細整理著冠冕,每一個動作都透著莊重。
今日是清明節的休沐日,本應是闔家團圓、踏春賞景的日子,可於趙翊而言,這是一個承載著沉重紀念與無儘追思的重要時刻。
回想起昨日的朝會,朝堂之上氣氛凝重。
趙翊目光如炬,掃視著台下的文武百官,聲音激昂:“諸位愛卿,我們如今身處的太平盛世,生活安寧幸福,可這一切並非從天而降!
這是無數將士用熱血和生命鑄就的!他們在沙場上舍生忘死,麵對敵人的刀槍毫不退縮,為了保衛大宋的山河,不惜拋頭顱、灑熱血。
我們有何理由忘卻他們的奉獻與犧牲?明日,我將前往東京城外的英雄紀念碑,拜祭那些為大宋立下不朽功勳的英靈,我期望諸位能一同前往,銘記他們的恩情,銘記他們用生命換來的幸福。”趙翊的話語在朝堂上回蕩,激起層層波瀾,不少官員聽後,眼中滿是動容,紛紛拱手領命。
當第一縷陽光穿透晨霧,趙翊已跨上那匹棗紅色駿馬,朝城外疾馳而去。
微風拂過,掀起他的衣袂,宛如一麵飄揚的旗幟。
待他抵達英雄紀念碑時,眼前的景象讓他心中一暖。
紀念碑前早已聚集了許多百姓,人群密密麻麻,如同潮水般湧動。
有的手持鮮花,有的神情肅穆,默默佇立。
更讓趙翊欣慰的是,大多數朝臣也已提前趕到,整齊地排列在碑前。
趙翊翻身下馬,穩步走向紀念碑。
文武百官見狀,立刻分列兩旁,隨後,在趙翊的帶領下,眾人麵向紀念碑,莊重地行三跪九叩之禮。
每一次叩首,都飽含著對英烈們的敬意與追思;
每一個動作,都充滿了虔誠與莊重。
現場氣氛凝重,唯有微風拂過,吹動著人們的衣袂,發出沙沙的聲響。
行完禮後,趙翊向前邁出一步,從侍從手中接過祭文。
他展開祭文,目光掃過紙麵,聲音洪亮而深沉,開始誦讀:
“維靖康元年,歲次丙午,三月初四,大宋皇太子趙翊,率文武百官、黎民百姓,謹以清酒庶饈之奠,致祭於英雄紀念碑前,緬懷為大宋英勇捐軀之英烈:
憶往昔,風雲變幻,戰火紛飛。
蠻夷犯境,鐵蹄肆虐,大宋山河搖搖欲墜,百姓深陷水火。
然我大宋兒郎,挺身而出,無畏生死,奔赴戰場。他們或身披重甲,衝鋒陷陣,以血肉之軀抵擋敵人的刀槍;
或運籌帷幄,決勝千裡,憑借智慧與謀略守護家國安寧。
狼牙穀一役,宋軍遭遇數倍於己的敵軍。
東京保衛戰是,更有城外二十幾萬的百姓英雄赤手空拳和金兵鬥爭而不畏死。
但將士們毫不畏懼,奮勇殺敵。
箭矢如雨點般飛過,刀光劍影閃爍,鮮血染紅了大地。
無數將士倒下了,卻又有更多的人衝上前去,他們用生命扞衛了大宋的尊嚴,為後續的戰略部署爭取了寶貴時間。
黃河岸邊,為阻止敵軍渡河,將士們日夜堅守。
寒風凜冽,條件艱苦,他們卻從未有過絲毫退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