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暗黑版桃花源記_我和兄弟們不想提起的事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社會文學 > 我和兄弟們不想提起的事 > 第一百零九章 暗黑版桃花源記

第一百零九章 暗黑版桃花源記(1 / 1)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複前行,欲窮其林。林儘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複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複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複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

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及郡下,詣太守,

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複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

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漁為生。他順著溪水行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水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彆的樹,花草鮮嫩美麗,落花紛紛的散在地上。漁人對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詫異,繼續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儘頭。桃林的儘頭就是溪水的發源地,於是便出現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裡仿佛有點光亮。於是他下了船,從洞口進去了。起初洞口很狹窄,僅容一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的。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叫到處可以聽到。人們在田野裡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樣。老人和小孩們個個都安適愉快,自得其樂。村裡的人看到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做了回答。村裡有人就邀請他到自己家裡去做客),設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村裡的人聽說來了這麼一個人,就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麵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漁人現在是什麼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兩朝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詳儘地告訴了他們,聽完以後,他們都感歎惋惜。其餘的人各自又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停留了幾天,向村裡人告辭離開。村裡的人對他說:“我們這個地方不值得對外麵的人說啊。”漁人出來以後,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舊路回去,處處都做了標記。到了郡城,到太守那裡去說,報告了這番經曆。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以前所做的標記,結果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陽人劉子驥,是個誌向高潔的隱士,聽到這件事後,高興地計劃前往。但沒有實現,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後就再也沒有問桃花源路的人了。

“小寶,你說的“桃花源記”是這個嗎?”

齊小寶詭異的盯著寇茂說道:“老孫你剛才說的對,但是也不對。”

“小寶,你到底是什麼意思?什麼叫老孫剛才說的對也不對?我都被你繞暈了!”

齊小寶緊緊盯著麵帶微笑的寇茂說道:“老趙你先彆急,接下來。我就給你們講講,另一個版本的“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我們都知道,在古代,很多產業都是“世襲製”的世代相傳,所以這位漁夫的父輩祖輩也極有可能也是捕魚為業,那這位漁夫應該從小就跟隨父親捕魚,對當地的水域水係非常熟悉,迷路的可能性也就微乎其微,但是他卻迷路了。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根據民間說法,桃樹是可以辟邪的,比如桃木劍,有鎮宅、納福、辟邪、招財等作用。

桃樹自古也有深層的意義,在奇書《山海經》裡寫道“誇父死後化為鄧林”,鄧林也就是桃林。大家都知道,陶淵明獨愛菊花,而這裡又機緣巧合寫的是桃花,這個古代的大文人不可能不知道,桃花四月初飄落,不正是清明節前後麼?

我們甚至還能再大膽一點推測,這片桃林很有可能就是陰陽兩界的屏障,落英繽紛的就是滿天紛飛的紙錢。

初極狹,才通人。複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彆忘了前麵還有“林儘水源,便得一山”,這是一座大山,最起碼能在遠處就能阻撓住漁夫視線的高山。

高山有口,就假如他進去了,走了十幾步就豁然開朗了,那這座山一定是外小裡大,可是十幾步就能看到外麵的屋舍儼然,到底是什麼山才能這麼薄,以至於走了十幾步就能看到外麵的東西?要知道,山洞裡麵漆黑一片,按照正常邏輯,正常豎橫比的高山,怎麼可能山就這麼寬一點?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漁夫進入了山洞裡,一開始很窄後麵卻變得很寬敞,在魏晉時期,人們為了防止有人盜墓,墓道大多數都是設計成前窄後寬,而且古人為了吉利,不會把村舍修建成這種樣子,所以漁夫通過的極有可能是通往另一個世界的墓道,或者也有可能是進入了一座古墓。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桃花源裡的屋子整齊有序,大家需要知道的是,在古代規劃的整整齊齊的隻有大都市才會有,可是桃花源隻是一個小村落,古代村落基本都是錯綜雜居的。但是古人對墳墓又非常重視,墳墓的修建往往要比活人居住的更加嚴謹,所以漁夫前往的桃花源,難道不像是墳墓中的另外一個世界麼?

另外還有,竹桑茂盛的季節是四月末到七月中旬,而桃花卻是三月到四月初,三種不同季節的植物同時出現在這裡,這本身就是一個時間的謬論。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阡”這個字是“田間小路”的意思,但還有另外一種含義“通往墳墓的道路”。

“陌”的另外一層含義是指用於舊時祭奠所燒的紙錢,約相當於“疊“。

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複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桃花源的人們說,他們的祖先為了逃避秦朝時期的戰亂,逃到這裡,一直沒有出去過,不知道朝代的更替。

從秦朝到東晉,已經經過了500多年了,而桃花源裡的人的穿著打扮卻和外麵的人一樣,那麼他們穿的衣服是哪裡來的,是外麵的人給他們燒的麼?

我們再深入想一下,他們是為了避免戰亂才躲起來不願與外人接觸的,第一眼看到外人,他們大驚這很符合邏輯,可是問了幾個問題後就和漁夫十分熟稔,什麼都願意與他說,這是否有點不合邏輯了?

可能有人會說桃源人很淳樸,確實可以這麼解釋。可生活在亂世之中的他們,最起碼的警惕心肯定會有的,漁夫說什麼,他們不可能全信,在他們腦海中,依舊停留在秦末戰亂時代,試想,處於戰亂時代人們是什麼心裡?警惕!

另外,他們500多年不曾與外人交流,為了繁衍,就不得不近親結婚,近親結婚的後果大家都知道。所以桃花源的村民們,會不會就根本不是正常人呢?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外麵戰亂不斷,生活條件極其困難,而這裡卻家家安居樂業有酒有肉,結合之前的解析,這很容易就讓人聯想到,現在有些人家裡做白事、擺祭品。那麼會不會漁夫在桃花源這幾天就是在不停地吃祭品呢?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

後來有很多人說是這個漁夫貪圖賞賜,所以告知太守。但是那個時候如果朝廷發現了一個小村子,頂多也就是交點賦稅,漁夫能獲得多大點利益?

個人覺得,更有可能的是,當時漁夫已經意識到這個地方的詭異,所以才慌慌忙忙的去告知了太守。

另外還有一點,就是漁夫可以從桃花源裡出來,那麼桃花源裡的人,他們為什麼就不出來呢?

在東晉有一位風水家,叫郭璞。郭璞在自己所著的《葬經》裡麵提到“門前有桃樹為大凶”。同時期的大文學家陶潛,會不知道這一點麼?在這五百多年裡,桃花源裡的人,就沒有一個想出來的麼?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劉子驥,姓劉,名驎之,字子驥,晉太元年間之晉代南陽郡安眾縣人今hen省鄧州市東北一帶)。劉子驥在曆史上確有其人,並且是陶淵明的一個遠房親戚,兩人誌趣相投,經常結伴遊山玩水。

陶淵明的這個遠房親戚,聽聞了此事,便去尋找,但是沒有找到。回來之後就生病去世了。

說到這裡,是不是感覺最後這一句有些多餘?陶淵明完全可以交待到太守,或者那位漁夫死了,然後無人問津,為何還要交代一下劉子驥?那為何劉子驥死後就無人問津的?

要知道天下之大,不缺乏獵奇的人們。或許這裡才是這篇文章最高明的地方,最有可能的就是劉子驥不是病死的,而是去到了桃花源,並且看到了什麼詭異的東西然後死去,才導致後人無人敢去尋找桃花源!

縱觀全文,竟然有這麼多細思極恐的細節,都是巧合麼?

喜歡我和兄弟們不想提起的事請大家收藏:()我和兄弟們不想提起的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末日塵埃 紅魔複興,從挽留穆裡尼奧開始 人在奧特:我是希望之光 神隱之島III盛世歸來 假太監征服女帝,從長生不死開始! 傾儘天下攜手山河 海上求生:我抽到了上古神船圖紙 重生之國士無雙 中國曆代名人大鑒 四合院:從民國三十年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