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1月26日,農曆癸酉年正月初一。對於華夏人民來說,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開端。春意已悄然爬上枝頭。這座高原古城在早春的陽光下顯得格外明淨,青石板路上還殘留著昨夜守歲的炮竹紅紙。
宋家的這座院落,兩房人家都聚在了正堂。穿著嶄新陰丹士林布棉襖的孩子們在院子裡追逐嬉戲,最小的阿寶頭頂著虎頭帽,手裡的撥浪鼓嘩啦作響。
女眷們正在廚房忙著蒸年糕,蒸汽裹著紅糖的甜香飄滿整個庭院中。
堂屋裡,宋家的長輩們正在給孫輩們發壓歲錢。銅板用紅紙包得方正,孩子們要跪下磕頭才能領到。
宋家二十幾口人,大多聚集在堂屋之中,母親親自泡上今年的春尖待客,引來了親友們的陣陣笑聲,與聊天聲、麻將聲、嬉笑聲纏繞在一起,聲音不絕於耳,這吵鬨的人氣,正是奶奶和母親喜歡的場景。
小侄子正在拿著一包芝麻糖,一個個喂給小侄女和其他小輩們,西廂房裡,李慧、宋玉琴、宋文琴等幾個小姑娘圍著炭盆烤糍粑,時不時傳出清脆的笑聲。
桌旁上高盧產收音機裡,周璿的歌聲混著滇戲的鑼鼓點飄過屋脊。
隻有宋溫馨乖巧的一直陪伴在宋誌左右,靜靜聽著宋誌與親友們的交談,而專注力一直在宋誌的身上,心裡想著這個男人知道的太多,離自己太遠。
華夏藍黨政府自1929年起推行“廢除舊曆”政策,取消農曆春節傳統假期,要求華夏民眾按公曆1月1日慶祝新年。
1933年農曆新年仍受此禁令影響,政府嚴禁民眾進行任何春節慶祝活動,包括貼對聯、燃放鞭炮等。多虧春城身處海主席的管理,滇省的百姓們仍然保持著自己過年的習俗。
春城春節習俗既有漢族傳統如祭祖、貼春聯),又融合彝族鬆樹崇拜、布依族“聰明水”等少數民族文化,展現了多民族交融的獨特年味。如掛甘蔗“翻梢”除夕夜將兩根甘蔗根朝上、葉朝下置於門後,寓意“步步高升”“好事成雙”,且需保留根須和綠葉。鋪鬆毛與祭祖,門前栽鬆樹或鋪鬆針“鬆蓬”),祈求好運,彝族傳統演變為漢族習俗。
年夜飯前祭祖,供品需有青菜、魚等,象征“清賬有餘”。吃長菜與年夜飯,長菜蒜苗、青菜等整根煮)需吃到正月十五,寓意“長長久久”。必備菜肴還有餌塊炒臘肉、八寶飯、紅燒魚等。
從春城置辦年貨的習俗就看出來了。必備年貨包括官渡餌塊、米花團、甘蔗、鬆針鬆枝,而北方置辦年貨一般是乾果、熟食、糖瓜、糕點、酒類、醃肉、醃魚等。
宋家的堂屋裡擺放著供桌,供桌上供奉著宋家祖先,貢品全是北方置辦的食物。而迎賓的桌上,卻擺放著南北兩方的美食,既體現了主人對客人的尊重,也帶有宋家自身的特色和熱情。
陸續上門的街坊鄰居互相串門拜年,海家、沐家的節禮年前就相互送了去。但自己還是要親自上門拜訪,包括外地而來的十幾位專家學者,雖然大多數是攜帶家眷而來,但是畢竟離開了熟悉的環境,是為了抗倭備戰的工作,作為沐春公司的股東,要體現出誠意,讓他們感受到沐春公司的溫暖。
暮色漸濃時,宋誌與宋溫馨才忙完節日中的這些拜訪,趕回家裡,來吃這頓團圓飯。全家人圍坐在三張八仙桌前,滿桌的家鄉菜冒著熱氣,尤其是什錦火鍋
的熱氣模糊了大廳的玻璃窗,孩子們還在數著各自收獲的壓歲錢,與自己的父母爭搶著留存的額度,大爺爺和二大爺說著說著開春後要種的煙葉。
而父親正與大爺正在探討重新開業的“慶豐”騾馬店,大哥正在與二舅述說著公司情況,即使木衣島和黑木頭也陪著陳明瑞師傅在說著什麼,隻有小舅有些孤單的坐在桌旁,眼神空洞的看著遠方,與桌上的氣氛格格不入。
正是遠方隱約傳來滇池的浪聲,隨著城隍廟的燈籠,正一盞盞亮起來,仿佛點開了城市的開關,城市裡慢慢的亮了起來,萬家燈火,紅色的燈光,此起彼伏的鞭炮聲,溢滿了這個初春的春城,節日的氣氛真是濃烈,之所以說是濃烈,是因為在宋誌的那個年代,國家越來越強盛,經濟越來越發達,可是節日的氛圍卻越來越淡泊。
看到宋誌和宋溫馨帶著寒氣而來,母親與大嫂趕緊迎上前來,拍打著他們身上的風塵,母親有些疼惜的用手捂了捂宋誌的雙手,宋誌的手感受著母親有些粗糙的手,心裡熱乎乎的。大嫂也將宋溫馨身上的棉袍脫了下來,幫助掛在大廳的大衣架上,噓寒問暖著。
奶奶喊著宋誌的名字,宋誌摟了摟母親的肩膀,顛顛的跑上前去,奶奶眉開眼笑的看著自己的小孫子。
奶奶作為皇族遺族,應該更喜歡長房,但不知因為什麼,從小就喜愛宋誌,這可能和北方經常所說的“老兒子、大孫子”,不太相同。而母親可能是自己經常不在家,而且母親多少知道宋家的變化是從哪裡來的,
宋誌從事的工作也比較危險,所以相對操心了一些。
奶奶詢問著宋誌一天的行程,都撿到了誰,送了什麼禮物,對方的反應等等,奶奶絮絮叨叨的詳細詢問,宋誌耐心的站著聽著奶奶的嘮叨,沒有絲毫的不耐煩。宋誌看著奶奶已經全部漂白的頭發,原本溫潤的麵容,已經瘦削而蒼老。宋誌的心一疼,眼睛酸澀了起來。
宋誌穿越以來,有了幾十年的經驗,本應對事物看得更透徹,對這個世界更應該有疏離感。可他畢竟是胎穿,從小與家人生活在一起,小時候,最渴望母親溫軟的手,奶奶溫暖的懷抱,嘴饞時候姐姐及時的撫慰,兩位哥哥笨拙的保護,隻有父親終日奔忙,很少出現在身邊。
可他可不是真正的孩子,當然知道家裡的生活,都源於父親的操勞和奶奶的家私,這也是這輩子,宋誌忙前忙後的,隻為了家人的安穩。
喜歡暗刃如鋒請大家收藏:()暗刃如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