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開始打掃現場,先收回鐵鐲子。
搜刮金首飾珠寶一包,現銀每人身上都有二三十兩,計三百來兩。不倒丸人手一瓶,計十二瓶。
刀具十把,其他匕首小刀子若乾,弩兩具,弩箭若乾。
拿鐵扇的瘦高個應該是這個勢力的財使,身上賬本一個,記錄本年度買賣流水。
春十三娘身上人皮書一本,記錄了《天地陰陽交歡大樂賦內卷》、養龜術、吸星術、養顏術、易容術、各個藥方。迷藥、毒藥、春藥幾小瓷瓶。
春十三娘身上還有《淩抗筆錄》一本。
俺先看《淩抗筆錄》,裡麵是淩抗記錄的火藥配方,奔雷弩設計圖和其他火器設計想法。
再拿實物對照著看。
手炮炮管兒一尺七寸長,外徑一寸二分,即雞蛋粗;內徑三分,約小指粗;壁厚四分半。烏木鏨銀絲的弩弓式手柄,銀絲構成肉翅雷公圖案。扳機帶動擊杵,擊杵頭嵌小粒火石,敲擊臼穴中引火藥,引火藥燃燒,通過臼穴底部小孔引燃炮管兒內子藥,子藥爆燃,炙熱氣體推動鉛丸衝出炮管兒。。。
淩抗還設計有保險杠卡住和鬆開扳機,避免走火。
手炮除了手柄,皆由天外玄鐵打造,重七斤半。
春十三娘身上搜出一皮袋鉛丸五十多顆,一皮袋子藥,都是按照一射劑量用紙包好的,六十多包,引火藥一包。
這玩意兒造出來不到一年,淩抗用它搞定四個劫道的,春十三娘用它轟掉十個高手,最後一個是楊戩侄子的保鏢。
殺器也。
俺又拿著人皮書翻了翻。養龜術是男子練的,吸星術、養顏術卻是男女都有練法,各種巧妙讓俺大開眼界,果然術業有專攻,文化各不同。
易容術,原本俺研究匿影藏形時也有研究,但是不專業。這人皮書裡的就專了很多,讓俺以前不解的地方豁然貫通,直接也成專家了。
看了一個時辰的書,俺打算離開這裡。
錢財少了些,搜尋了一下,就找到這房子中院主屋裡有一個密室,裡麵金子一箱,五十斤左右,銀子也有百十斤。
俺拿出金銀,就把屍體都扔進密室,扔前一一卸了腦袋,隻把身子扔進去。
如果不是還要趕時間弄那小黑和錢六兩個貨,俺都打算在這裡住幾天,挨個解剖,研究研究每個人的構造,修煉嘛,畢竟紙上得來終覺淺,此事絕對要躬行。
可惜化屍粉俺一直沒有研究出來,血呼啦它的腥味很濃,扔幾顆祛味兒的藥丸就搞定了,估計等人能發現這密室就都腐爛到極致了。
刀具弩弓啥的也都扔進去了,賬本和《淩抗筆錄》燒成了灰,這玩意兒給誰都不好,俺又不需要。那手炮,轟完那些鉛丸就當材料,打把刀子什麼的。
十三個腦袋都裝在一個袋子內,俺打算找個僻靜地兒埋了。
金銀財寶都裝一個大箱子裡,要二百斤了,用繩子捆綁幾道加固了。
莊子還有一條船,俺把楊公子四個和那鋪子的三個提溜上船。
先駕船把鋪子三人送回去,再把楊公子四人扔到東門外的某個角落,離開前想用奔雷弩朝楊公子胯下轟了一炮,反正連帶著審問過楊公子,他這鳥用的太頻繁,禍害了不少良家,那就沒收,以後彆用了。楊公子如果不死,可以學他家大爺進宮了。
掏出手炮剛想下手,又想了想,一來從沒用過這玩意兒,萬一炸了。。。;二來,動靜應該不小,大晚上的。。。就沒有下手,對那鳥兒輕踢了一腳,這廝顧湧了幾下,沒醒。
俺就走了,又駕船回到莊子把船停回原處,那小青,今天估計是不好去追趕了。
俺也無所謂,上天有好生之德,大衍五十,遁去其一。。。當道士就要學習道法。
拎著一袋子腦袋和一大箱子金銀離了莊子,在幾處荒僻處將人頭一個個藏掉了。
俺想那楊公子死活必定報官,不想讓這官府省事兒,乾脆屍首分開,讓官府即使能找到那莊子,找到密室,也找不到這些腦袋。一路上把氣味都消滅了,不會讓狗嗅出來。
俺從東門進了城,此時已經寅時,城裡比那野地裡還黑,但不影響俺的視線。
俺嗅著放到小黑身上的尋蹤丸氣味,找到了一處院落,果然也有那白皮錢六的味道。
俺跳進去查看了,小黑不在這裡,除了錢六,還有兩個婆子,廂房裡鎖著五個小姑娘,木器鋪那小女孩就在裡麵。俺也不廢話,直接都給迷住了。然後出來沿著味道繼續找小黑,在一家旅店內找到了,直接拿住,扛著出來旅店回到錢六處,又開始了一番審問流程,就審了小黑和錢六,兩個婆子沒動。
小黑是春十三娘手下小頭目,會易容術,手裡也有幾條人命,被俺擰斷了脖子。
錢六,卻是一個養小馬的。
所謂小馬,瘦馬幼時之稱謂。
所謂瘦馬,揚州特產也。
錢六給俺交待了另一個揚州特產,揚州的鹽商的方方麵麵,他就是圍繞著鹽商吃飯的小玩意兒。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揚州並不產鹽,但卻是因鹽而繁華。
揚州附近有最大的海鹽產場,即濱臨東海兩淮食鹽產地,兩淮鹽主要是曬、煮海鹽,鹽場集中在海州到通州。所謂“兩淮鹽,天下鹹”。
揚州地處大江以北,淮河以南,西瀕運河,東臨大海,方圓數百裡內,河道縱橫,水陸交通便捷,自隋朝開鑿大運河以來,揚州成為南漕北運船舶必經之咽喉,是海鹽集散之地,隋唐的大半食鹽從這裡運往半個華夏。
經過五代十國的戰火紛亂,大唐的揚州城被徹底摧毀。
大宋朝定鼎後,重修揚州城,規模比大唐小了不少,但是明確了中部、中南諸路區域需要的海鹽,都還要從這裡運出。
兩淮生產的食鹽運輸到揚州儲存,然後或沿運河銷往北方,或逆大江而上銷往中部諸路。因而這些地方的鹽商雲集揚州。“揚州繁華以鹽勝”。一顆顆晶瑩雪白的鹽粒兒,彙聚成金山銀山,使得揚州城又空前繁榮起來。
大宋朝設兩淮鹽運史和兩淮巡鹽禦史,皆五品,駐地就在揚州。另外,在淮南、淮北設分司兩個,分司設運判一人,從六品,掌管鹽場。
這些衙門和官員負責管理協調食鹽買賣。
四、五年前,蔡京相爺又發明了鹽引製度,讓揚州鹽商更興盛起來。
所謂鹽引,就是官府頒發給鹽商的食鹽運銷許可憑證,分長引與短引,長引一年短引一季。商人交錢獲得引,憑引運銷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