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下旬的中原,春花已經十分繁茂,俺身在東京開封府汴梁城,縮骨易容換裝,化身為一名敝袍長鋏飄蓬客,當然,器械藏在槐木瓶子裡。
這座大城,俺這輩子是第四次來了,第一次給陽穀知縣押鏢,第二次鬨了東京,第三次懲了高俅,這第四次,卻是想尋幽探秘。因為上輩子,俺六十多歲從長安遷居於此,住了二十幾年,百歲之前死在這裡,魂被拘了。。。
俺覺醒前世記憶後,整個人就不單純是這輩子的武二武鬆;隨著修為加深,上輩子的事情逐漸又記起一些。。。但是,現在的俺也不可能再是上輩子那個要叫武則天老姑奶奶的武氏漏網之魚了,俺現在是一個全新的人,俺想在結束山匪生涯後,拿探秘前世遺憾作為起點再入江湖,而前世的遺憾自然就在此城,地下。
先秦前,魏王遷都至這座城,當時此城名為大梁。魏王遷都大梁之後,引黃河水入圃田澤開鑿了一條人工運河,就是有名的鴻溝,楚漢相爭的那條鴻溝。鴻溝引圃田水入淮河。水利既興,農商發展,大梁日趨繁榮,成為神州華夏繁華的名都大邑之一,人口超過三十萬,占了魏國總人口的十分之一。
在這座大城裡曾發生過十分豪俠的“竊符救趙”故事:秦將白起斬趙將趙括於長平,坑殺降卒四十萬,乘勝圍住邯鄲,要一戰滅趙。趙國向魏國求救,魏王怕秦國,派大將晉鄙率十萬大軍駐紮於趙魏邊境鄴城,按兵不動,坐觀成敗。魏公子信陵君多次勸說魏王進兵救趙,魏王無動於衷。信陵君從門下謀士侯嬴計盜取兵符,勇士朱亥擊殺晉鄙奪取兵權,一舉破秦,邯鄲圍解,信陵君由此名揚天下,侯嬴、朱亥兩人也名留青史。
秦始皇二十年,秦大將王賁攻魏,黃河大堤,引黃河水入鴻溝,水圍大梁城,三個月後泡塌城牆,致城毀人亡,至少二十萬人淹沒於澤國泥沼之下。
作為敗亡國的國都,大梁城水退之後,建築皆沒於淤泥之下,廢墟一直無人修整,更被降等為浚儀縣,隻在周圍空地另建小城。
寫《史記》的司馬遷曾遊覽大梁舊地,以“大梁之墟”慨歎。
漢文帝以皇子武為梁王,都大梁,以其地卑濕,東徙睢陽。。。此後,浚儀縣城長期作為縣治而存在,浚儀縣這稱謂一直沿用了八百年左右。自兩漢、三國、西晉,先後隸屬於濟川國、濟川郡、陳留郡、濟陽國、陳留國。
這裡地處中原地區,乃是戰亂頻發之地,建安五年的官渡之戰,就發生在浚儀附近。
“竹林七賢”之一阮籍,寫有一詩:
“徘徊蓬池上,還顧望大梁。
綠水揚洪波,礦野莽茫茫。
走獸交橫馳,飛鳥相隨翔。”
後趙石勒四年,浚儀縣城始為郡治,並一直延續到北魏永熙二年天平元年東魏置梁州,下轄開封、陳留、陽夏三郡,浚儀縣城始為梁州、陳留郡、浚儀縣三級政區的治所。北周武帝建德五年,北周攻占梁州,因城臨近汴水,改名為汴州。
“安史之亂”後,汴州更是屢遭戰火。
汴宋節度使李勉,開始修築翻新汴州城。原汴州南城牆南移,使汴州城地跨汴河兩岸。築城工程曆經兩年多時間完工,城周回二十裡一百五十五步,開設城門七座,把汴河圈入城內。
俺上輩子就是在李勉修城前幾年遷來此地的,原因是因為兩個傳說。
李師師戲說能被李逵這小李模樣氣笑的那位大唐詩仙、劍仙李太白曾經做了六首泰山遇仙詩,道儘遇仙而不能成仙的鬱鬱之情,其中一首:
“清曉騎白鹿,直上天門山。山際逢羽人,方瞳好容顏。
捫蘿欲就語,卻掩青雲關。遺我鳥跡書,飄然落岩間。
其字乃上古,讀之了不閒。感此三歎息,從師方未還。”
他自己說手裡有一卷仙人送他的鳥跡書。。。。
後來,唐玄宗天寶三年李白、高適和杜甫一起過汴州,酒酣,慷慨懷古。
李白作了一首豪俠萬年的《俠客行》: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遝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閒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
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