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夜宴:古鎮淡季裡的月光生意
陳默把車停在古鎮入口那棵老槐樹下時,後視鏡裡的夕陽正一點點沉進黛瓦連綿的屋頂。副駕上的策劃案攤開著,"淡季促銷方案"幾個加粗宋體像塊冰,硌得他指尖發僵。
"陳總,要不先去管委會喝杯茶?"司機老周轉頭問。後視鏡裡映出他鬢角新添的白發——這是跟著陳默從二手車行時期就在一起的老人,見證過他用扳手擰開第一桶金,也陪著他把文旅版圖從一張圖紙鋪成如今的模樣。
陳默沒應聲,推開車門的瞬間,古鎮特有的潮濕空氣裹著桂花香漫過來。石板路被秋雨洗得發亮,兩側商鋪大多掛著"今日休息"的木牌,隻有幾家賣紀念品的小店還開著,老板娘趴在櫃台上刷手機,見人來也懶得抬頭。
"往年這時候,起碼得有三成遊客。"老周跟在後麵,聲音壓得很低,"上周數據出來了,客流同比降了四成,餐飲和住宿投訴率倒是漲了......"
陳默踩著青石板往前走,靴底碾過落葉的脆響在空蕩的巷子裡格外清晰。他想起三個月前帶家人來的情景:女兒安安穿著漢服,舉著剛學做的兔子燈,在人群裡像隻快活的螢火蟲。那時的古鎮擠得轉不開身,賣糖畫的老師傅被孩子們圍得水泄不通,戲台子底下的長凳坐滿了人,連牆根下都蹲著啃冰棍的遊客。
"打折方案是王總監他們熬了三個通宵做的。"老周遞過來一瓶礦泉水,"最低五折,線上預售還能疊加滿減,測算下來......"
"老周,"陳默打斷他,在拐角處停下腳步,"你還記得安安那天晚上說什麼嗎?"
老周愣了愣,隨即笑了:"小姑娘說燈籠裡的光會跳舞,還說要把做燈籠的老爺爺請到家裡去......"
陳默望著巷子儘頭那座黑黢黢的戲台,簷角的飛簷在暮色裡像隻蓄勢待發的鳥。他突然想起安安舉著燈籠跑過戲台時的樣子,紅燈籠的光暈在她臉上晃,戲台兩側的石柱上,"聽戲品茗"四個斑駁的大字被月光照得隱隱發亮。
"促銷方案先壓一壓。"他掏出手機,屏幕上還停留在團隊淩晨發的報表,紅箭頭密密麻麻像張網,"通知所有人,半小時後在戲台集合。"
一、燈籠裡的破局點
管委會的臨時會議室裡,煙霧繚繞得像口燒著的老灶。市場部總監王磊把保溫杯往桌上一頓,不鏽鋼杯底磕出刺耳的響:"陳總,現在不是賭氣的時候!周邊三個景區都在搞促銷,咱們要是按兵不動,下個月工資都發不出來!"
策劃組的小張推了推眼鏡,小聲補充:"我們查了近五年的數據,古鎮淡季靠打折能挽回至少三成客流,這是經過驗證的......"
"驗證?"陳默把手機往投影幕布前一放,屏幕上跳出安安舉著燈籠的照片,"你們驗證過遊客半夜蹲在戲台底下,看老師傅紮燈籠骨架時眼裡的光嗎?"
會議室突然靜下來,隻有窗外的雨珠打在玻璃上的聲音。陳默走到幕布前,指尖點著照片裡戲台兩側的空地:"淡季不是沒人,是我們沒給人來的理由。想想看,冬天的晚上,你願意在冷颼颼的巷子裡瞎逛,還是願意圍在暖爐邊,跟老匠人學做燈籠,聽段兒古戲?"
王磊皺起眉:"可這投入太大了!請匠人、搭戲台、做燈籠材料......算下來比打折虧得還多!"
"是投資,不是虧。"陳默轉身看向牆上的古鎮地圖,紅筆圈出戲台周邊的區域,"把這一片的商鋪動員起來,延長營業時間。遊客學完燈籠,總得喝杯熱茶、吃碗湯圓吧?住宿部推出"燈籠夜宴套餐",含體驗券和第二天的早茶,價格比平時高十五個點。"
"高十五個點?"有人倒吸冷氣,"淡季漲價,這不是把人往外推嗎?"
陳默拿起桌上的燈籠骨架——那是他中午從老匠人家裡借來的,竹篾細得像發絲,卻韌得能彎出圓潤的弧線。"你覺得遊客買的是燈籠嗎?"他指尖摩挲著竹篾的紋路,"是下雨天裡,有人為你留著的一盞燈;是老匠人教你紮第一根竹篾時,說的那句"慢點兒,彆急";是圍爐聽戲時,鄰座遞過來的那瓣橘子。這些東西,五折買不到。"
散會時雨還沒停,陳默叫住要走的王磊:"明天帶團隊去李老爺子家,看看他怎麼教孩子做燈籠。"王磊嘟囔著"花裡胡哨",腳步卻沒停,背影消失在雨幕裡時,手裡攥著陳默塞給他的那張安安的照片。
第二天清晨,陳默在李老爺子的院子裡找到了王磊。七十歲的老李蹲在青石板上,正手把手教王磊紮燈籠骨架,竹篾在他手裡聽話得像條魚,到了王磊手裡卻怎麼也彎不出弧度。"彆急,"老李慢悠悠地說,"這竹篾得順著紋路來,跟做生意一樣,得懂它的性子。"
王磊的臉紅得像被太陽曬過的柿子,手裡的竹篾卻漸漸有了雛形。陳默站在月亮門邊看著,忽然想起十年前賣二手車時,老父親教他看發動機:"你得聽聲音,喘得勻不勻,跟看人喘氣兒一個道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陳總,"王磊舉著歪歪扭扭的燈籠骨架走過來,耳根還紅著,"我改方案去。"他轉身時,老李在後麵喊:"晚上來吃湯圓啊,我讓老婆子多搓點芝麻餡的!"王磊的腳步頓了頓,回頭大聲應:"哎!"
二、月光下的戲台
"非遺夜宴"開鑼前三天,古鎮裡像被撒了把酵母,慢慢發了起來。李老爺子帶著五個徒弟在戲台後搭起工作台,竹篾、宣紙、顏料擺了滿滿一地,路過的居民探頭看,老太太們拎著菜籃子就進來了:"老李,給我留個兔子燈,我小孫子下周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