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境,元宵節晚上都要出家門到處溜達,曰:‘走百病’。
所有家人結伴而行,逢橋必過。
特彆是身體不好的,走了百病後,袪病消災、延年安康。
最後就是最重要、最盛大的習俗‘送燈’。
隻有過去的農村還保留這種習俗,隨著城市化進程這項習俗也發生了變化。
傳統‘送燈’需要家家戶戶用麵粉製成碗形的燈。
在麵碗裡倒上油,用棉線做成撚兒,掌燈時在平房戶外窗台上、大門墩上、倉房前一一點上。
還要用鋸末子伴上油從家門口到墓地的路上,每隔一段距離點上一盞,豆大的微光連成一片,甚是壯觀。
此時天人共享叫:‘送燈’。
現在就簡單了,隻需要全家老小走百病賞花燈足矣。
至於花燈的來源出處是有kpi的。
各個政府、單位、商戶、工廠、學校,全部要出一盞或幾盞花燈。
可以宣傳自己單位的產品,也可以出彩博眼球。
比如啤酒廠每年都會製作一個大大的啤酒瓶子形狀的冰雕和大彩燈。
顧七七就讀過的小學、中學、高中,每到冬天,校園內都會擺上各式各樣的冰雕、冰燈。
有的是校內學生興趣小組自己雕的,也有家長給孩子雕的帶到了學校。
多數還是學校花錢請專業的工匠雕刻。
彩燈形狀各異,一般都是特彆誇張的仿古宮燈造型。
冰雕的花樣兒就多了。
十二生肖、各種動物、魚類、海洋生物、花朵、果實都是最常用的冰雕造型。
錯落有致地集中擺放到廣場,一到晚上,處處閃爍著不同顏色的燈光,?爛如夢。
政府主要承製城堡、房屋、滑梯、大雪人等大型冰雕、雪雕、冰燈、花燈的製作。
樣式繁多,整個城市都亮如白晝,放眼望去猶如繁星落凡塵,天上人間共享繁華,共譜盛世頌歌。
吃完炸元宵,一家人一起出門‘走百病’、賞花燈,等回到家的時候,都快半夜了。
彆以為隻有正月十五賞花燈,在北境一直都有‘十五的月亮十六圓’的說法。
所以正月十六晚上賞花燈的人群,絲毫不弱於正月十五,一樣的人山人海。
顧十一也不例外,十六晚上又跑出去了,他要去看扭秧歌表演。
隔了幾天就到了3月8日,以前叫‘婦女節’,現在都叫‘女神節’。
徐棉從來沒過過這個節日。
今年不同,溫肖一大早就抱著一大束紅玫瑰約徐棉出去約會了。
趕上星期天,顧七七還能休息半天,看著媽媽開心地出去約會,隻是含笑並不細打聽。
顧十一反而忙,要上培訓班,然後一下午的空餘時間全被顧七七占用了。
美其名曰:練習口語。
日子不經過,如流水般靜悄悄地不讓人發現。
轉眼就到了3月12日植樹節。
學校沒組織過節,但是顧七七的彆墅卻過起了植樹節。
舅舅早早準備好了各種樹苗,能移栽的就移栽,儘量選成樹。
顧七七並不擔心樹苗倒春寒活不下來,她有秘密武器呀。
晚飯餐桌上,舅舅也向七七總結了一天的勞動成果。
“七七呀,都是去年答應你的,栽種了鬆柏、刺玫、紅楓、丁香、還買了一顆沙果樹,專門挑的果子又甜又麵的。還有杏樹、藍莓、櫻桃樹,山楂樹,都耐寒不怕不活。”
“行,辛苦舅舅了,剩下的小葫蘆和葡萄等天再暖些再種,來得及。”
“放心吧,這些雜事兒你少操心,舅都包了,你安心學習備考,爭取考個好大學。”
徐棉平時很少管顧七七學習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