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事情發生在隴南,隻是那使者到的比較晚,沒辦法,這一路上都在打仗,耽擱了時間。
他到的時候,孟誠的死訊剛剛傳到隴南。
而滿太後在寫給蕭文遠的那封信中,真誠地給小皇帝提親,她不是神仙,自是不知道孟誠會死,因此,她替小皇帝求娶的是蕭文遠的二女兒。
蕭文遠的二女兒,時年十二歲。
雖然,十二歲的王後,五歲的皇帝,這樣的組合對於後戚來說,至少現在是有優勢的。
然而蕭文遠在權衡利弊之後,覺得十二歲的二女兒難堪大用,剛巧孟誠的死訊傳來,蕭文遠便修書一封,同意了這門親事,但是要把二女兒換成他的嫡長女。
且,大婚要趁早。
滿太後看到這封信後很高興,當即便同意了這門親事。
十八歲的蕭大姑娘成為韃虜王後,協助滿太後執掌朝政。
十月初十,蕭文遠在韃虜的支持下,自立為王,他覺得隴南王這個稱號太過局限,便以蕭為國號,史稱西蕭王。
一個月後,被困在乾州的武驥終於沒能等來援兵,他苦守了三個月,天氣越來越冷,城中無論官兵還是百姓,全都無米無柴,眼看就要餓死凍死在這個寒冷的冬天。
百姓們憤怒了,他們被困得太久了,家裡能吃的全都吃了,樹葉早就吃光了,就連樹根也被挖出來裹腹,接下來就要易子而食了。
而長安王卻還在硬抗,不知從哪裡傳來的消息,苒軍進城不殺百姓,也不搶掠,而且還會施粥施藥,幫助百姓們渡過難關。
有一個小女娃,帶著自己的妹妹跑到城門口,她說家裡的三個弟弟要餓死了,爹爹要把她和妹妹殺了,燉給弟弟們吃,她求守城門的兵士放她們姐妹出城,她們擔心爹爹會追來殺死她們。
或許是小女娃的哭聲太過淒慘,一名士兵心軟了,他轉身便向城門跑去,他也要出城,他要帶著這兩個小女娃一起出城。
留在城裡隻有死路一條,出了城卻有可能當俘虜,現在打仗,到處都缺人,俘虜是能受到優待的,至少要比留在這裡好和多。
忽然,一支箭淩空而來,射入那名士兵的後心,再接著,又是兩箭,小女娃和她的妹妹應聲倒地。
射箭的是武驥身邊的侍衛。
武驥大怒:“你在做什麼?誰讓你社死他們的?”
侍衛跪倒:“王爺,他們在擾亂軍心!他們該死!”
武驥看著這名侍衛,他忽然記起,他曾經一度把包括這名侍衛在內的幾個人,借給何淑婷,讓他們為何淑婷做事。
後來驚鴻樓的事情鬨得太大,他便把這些侍衛收了回來,為此還惹得何淑婷哭了一場,他哄了好久。
“在對驚鴻樓動手之前,王妃也是這樣對你們說的?她說驚鴻樓的人都該死,是不是這樣說的?”
侍衛低下了頭,要怎麼說呢,他覺得王妃遠比王爺更能當機立斷。
武驥默然一刻,那三具屍體已經被拖走,可是武驥知道,反噬已經來開始了。
他的放任和無能,帶來的惡果正在張開獠牙向他反噬。
這個侍衛如此,何淑婷或許也如此吧。
這三支箭,射死的不僅是三個人,也是全城百姓的生機。
就在當天晚上,饑寒交迫的百姓拿著木棍扁擔,有的甚至提著凳子,他們走上街頭,他們要打死這些當兵的,他們要出城找吃的,他們就要死了,不是餓死就是凍死,反正也活不了,不如臨死前拚一把。
這場肉搏是在箭雨中停止的。
次日清晨,街道上橫七豎八倒了一地屍體。
隻是這些人不是苒軍,而是百姓。
鮮血從一直流出行署前。
武驥走出行署,他踩著一地鮮血,一直走到城門前,他登上城樓,不遠處旌旗飄揚,那是苒軍。
他轉過身去,看向城內,屍體被清理了,隻留下一片片暗沉的紅色,那是血。
武驥看向榆林的方向,那裡是榆林,是他永遠也回不去的家園。
他的家沒有了,他的父親死了,他的母親生死未卜,他的弟弟不知去向,他的妻子
武驥的心一陣抽痛,何淑婷還懷著他的孩子。
“淑婷,看在你我夫妻的情分上,你要留住我們的孩子,把他撫養長大。”
武驥想,何淑婷會善待他們的孩子吧,那畢竟也是她的骨肉。
武驥又對自己的想法嗤之以鼻,他為何會這樣想,難道他不相信淑婷嗎?
淑婷,是他最心愛的人,也是這世上最好的女子。
可是她卻在武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離他而去。
武驥苦笑,不想了,全都不想了。
他辜負了父親,父親從來不會殘殺百姓,而他卻殺了。
這是他的錯,但他也是迫不得已。
現在的形勢已經完全失控,而他束手無策。
見到父親時,他再解釋吧,父親會原諒他的吧。
這一刻,武驥忽然想,如果那年他沒有賭氣離開榆林,他沒有自作主張迎娶何淑婷,他沒有放任何淑婷殘害驚鴻樓的老掌櫃,如果沒有這些事,那麼何苒不會報複,榆林還在,父母還在,弟弟還在,他的家也還在。
如果啊如果,這世上哪有那麼多的如果。
武驥站在城樓之上,他摘下頭盔,卸去身上的鎧甲,鎧甲之下,竟然是一身孝衣。
武驥高聲說道:“長安軍諸將聽令,本王死後,爾等打開城門,出城投降,不得違令!”
“王爺,不可啊,王爺,不可啊!”
城樓之下一片哭聲,武驥沒有猶豫,他拔出腰間長劍,向頸間刎去!
臘月初一,長安王武驥於乾州自刎,時年二十九歲。
這一日,乾州城大雪紛飛,長安軍將士頭纏孝帶出城投降。(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