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彥是真的傷心,此時的淚很真實,還沒來的及孝敬雙親就已經沒有了父親,和一直疼愛自己的祖父,母親也生死未補。
不是到迫不得已,誰又想去死呢?
太妃見她哭的梨花帶雨,伸手撫去她眼中淚水。鳳彥出現讓她想起了一個人。
曾經的魏邑補到皇宮裡,就寵冠六宮,皇帝甚至為了寵幸她連早朝都不想上。
當時太妃知道此事後,整整罰了魏邑跪在宮殿門口三天三夜,原來以為魏邑會因此而恨上自己。
可是後來的魏邑不僅沒有生怨,還時常到長青宮來陪太妃,向她學習輔君之道。
身居後宮應該墨守成規,不應乾涉君王荒廢朝政,要以身作則,恪守本份。
開始時,魏邑不曾知曉這個道理,但經華錦太妃細心教導一翻之後,才恍然大悟,很少陪王伴駕,最後導致與皇帝感情疏遠。
皇後與其它嬪妃也趁虛而入,讓原本寵冠六宮的魏邑飽受冷落,最後被人陷害與侍衛私通而被一杯毒酒賜死。
當時楚衍烈才四歲,親眼看著自己的母妃死在懷中。
而那個時候,除了陷害魏邑的那個人之外,就隻有太妃最清楚事情的經過了。
魏邑常年出入長青宮,與太妃也有了深厚的感情,她死的時候無人詢問,隻有太妃向皇帝諫言,將魏邑以貴妃之禮厚葬。
試想當時一個後妃與人私通是多大的罪,若不是她們都知曉魏邑冤屈,又怎麼會以貴妃之禮厚葬呢?不連累族人,不滿門抄斬已經是不錯的了。
所以太妃當初對魏邑的死,她是愧疚的,因為是她讓魏邑學會賢德,不獨攬君王恩寵,才使得魏邑勢力單薄,無人問津。
太妃也才會在中了蠱毒,瘋瘋顛顛的時候叫著魏邑的名字,因為她心中有愧。
現在看到鳳彥,不禁想起了當年的魏邑。
她不能讓鳳彥像魏邑一樣,被人暗害,冤死在深宮中。
這也正是鳳彥利用了太妃多年的愧疚之心,希望能平複這次的謀害,不僅是她,還有楚衍烈。
太妃聽聞鳳彥的闡述之後,才從自己的枕邊拿出一枚令牌,這是能在皇宮裡四處尋走的令牌,見令如見太妃。
“當年我因為一時疏忽,才害得邑兒慘死。我如今斷不會讓這後宮再有冤屈出現,這塊令牌是我隨身之物,就算是皇帝見到也會尊巡大禮,你拿著它在這個長青宮就是你作主。不管此人到底是想害我,還是想害你,把她糾出來,公諸於眾。”
鳳彥緩緩接過令牌,跪在太妃麵前謝恩。
隻要有了這塊令牌,長青宮上下都要聽她的,就連毓秀長公主也不敢違抗了。
她要查詢是誰想要自己死,就會很方便。
鳳彥也知道,現在自己已經涉身後宮,不管是查與不與她都已得罪了幾位位高權重的人。
她不想弄的什麼都太明白,隻要能讓自己平安,能讓辰曦王府不受牽連就好。
而此時她的命不僅與辰曦王府捆綁在一起,還與太妃的生命息息相關。
如果真的有人想暗害太妃,這個罪責她也是脫不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