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吳三桂的疑慮,李岩意味深長的目光注視著他,隨後帶著一絲微笑道:“伯爺,太子身邊的兩位皇嗣安然無恙,安全無憂,您大可放寬心。”
感受到李岩話語中的深意,吳三桂也意識到這個話題的敏感性。他心中明白,朱家子孫眾多,即使太子和兩位皇嗣遭遇不測,仍有眾多人選可繼承大統。
雖然太子英明神武,但這種君主反而是不易掌控的,如果是某個藩王即位,憑借自己手中的雄兵,他依然能夠穩固地位,甚至更進一步,達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高度。
雖然深知清軍實力的強悍,但此時的吳三桂卻並不覺得滿清可以征服整個大明。
滿清兵馬雖然精銳,但就算加上蒙古和漢軍旗,以及抓過去的漢人包衣,總數也不過幾十萬人。
相比之下,大明疆土遼闊,人口眾多,這時比曆史上的南宋情況要好的多,與滿清劃江而治是沒有問題的。
曆史上的吳三桂,最初也抱有類似的想法,直到他目睹越來越多的明軍和順軍選擇投降清軍,而南明朝廷毫無作為,節節敗退,才逐漸改變了立場,開始全心全意地為大清效力。
而康熙朝時的叛亂,或許正是他內心深處對於“漢奸”這一身份的掙紮與掙紮。
然而,自從他在篦子坡絞殺永曆帝之後,無論他之後如何努力,都無法挽回已經失去的名聲。
在場的眾人逐漸明了了局勢的嚴峻,他們意識到,在權衡太子與皇嗣的安危與眼下緊急逃離山海關以保全自身性命的抉擇中,後者似乎占據了上風。
因此,大多數人選擇了沉默,不再出聲反對。
然而,在這沉默的海洋中,曹友義依舊堅定地堅守著他的立場。他還是執意要留下來,保護太子的安全。
李岩見狀,眼中閃過一絲讚賞之色,他微笑著對眾人說道:“既然曹總鎮決定留下,那麼便與李某共同迎回太子殿下,請諸位大人趕緊登船吧!”
曹友義答應了下來,這一次他雖然隻帶了五百親兵,但都是豢養多年的親兵家丁,皆是可戰之兵,若能保全太子周全,也不會愧對先帝。
吳三桂目光閃爍,作為一個深諳權謀的利己主義者,他清楚眼下山海關的形勢岌岌可危,無論順清哪一方在這場戰爭中取得勝利,他自己恐怕都難以獨善其身。因此,他自然不會選擇留下冒險。
然而,他也知道太子的重要性。若太子真的能逃出生天,必定會對他今日的抉擇心存芥蒂。在權衡利弊之後。
吳三桂走上前,語氣中帶著一絲無奈和決斷:“本伯雖然有心留下,但既然殿下已有鈞令,隻能先行領命前往天津,不如留下副將楊坤和遊擊郭雲龍,總計三千人馬,協助殿下脫險。李公子,你覺得這樣可否?”
李岩自然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吳三桂的提議。實際上,此刻的形勢並非朱慈烺不想撤離,而是他們麵臨著巨大的困境。
儘管李岩的人手已經巧妙地安排在李自成的大營之中,但要帶著那麼多人安然無恙地撤退,難度極大。
特彆是在當前,整個順軍都處於高度戒備和臨戰狀態,想要帶著眾多人員穿越順軍大陣,抵達海邊,充滿了諸多未知與風險,任何微小的變故都可能引發不可預料的後果。
除非到了萬不得已的境地,否則他們順利逃脫的最佳機會,便是等到順清交戰並且順軍戰敗之後,借混亂之際才能全身而退。
而李岩此刻能夠出現在這裡,完全得益於他當前正領兵在外,並得到了北翼城守將吳國忠的默契配合,從北翼城出關,通過關西側從威海城繞道而來,這才得以成功抵達此處。
吳三桂的離開,恰恰契合了李岩和朱慈烺的心意,若他選擇帶領關寧軍主力留下,即便他們成功逃脫。
吳三桂也可能會憑借手中強大的兵力,對朱慈烺構成潛在的威脅,甚至架空其權威,這樣的局麵,絕非朱慈烺和李岩所願。
因此,當前最佳的策略是,先讓吳三桂率領其軍隊前往天津,隨後在撤退到江南後,再尋求其他力量來製衡吳三桂,確保局勢的穩定與可控。
這樣的安排,不僅有利於他們的撤退計劃,也能有效防範吳三桂的潛在野心。
經過一個時辰的緊張忙碌,關寧軍幸存的兩萬將士,以及原高第統領的山海關守軍七千餘人,還有那些不到五千的決意離去的百姓和士紳,總計三萬多人馬。
都在這連綿不絕、逐一靠岸的船隻的裝載下,順利完成了登船。即便甲板上人頭攢動,艙內擁擠不堪,但船上的人都有種逃出生天的感覺。
幸運的是,距離天津僅有一日之遙,而天津水師對這條航線早已駕輕就熟。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即便是麵對擁擠不堪的甲板和昏暗的船艙,與留下來與建奴或流賊殊死搏鬥相比,這點辛苦自然顯得微不足道。
目送著滿載人群的船隊逐一離去,李岩心中不禁鬆了一口氣。這第一步的目標,終於得償所願。
船上的三萬多人中,精銳士兵占據了半數以上,若得以妥善運用,必將爆發出驚人的戰鬥力。這是太子問鼎天下的堅實基石,也是他們共同實現心中大業的希望。
曹友義目送著船隊漸行漸遠,隨後轉向李岩,神色鄭重地問道:“李公子,接下來我們該如何行動?太子殿下有何妙計?”
李岩收回遠眺的目光,微微一笑,道:
“曹總鎮,請即刻派遣您的親兵,持平西伯留下的軍令,速速傳令在外警戒的郭雲龍將軍回城,同時,令楊坤將軍放棄關城,火速前往寧海城集結。這是我們接下來行動的關鍵步驟。”
李岩目前掌握著六千精銳人馬,其中包括四千步兵和兩千騎兵,這些均為他的直屬部隊,戰力出眾。西羅城楊坤那裡兩千關寧軍,其中步兵一千五和騎兵五百。
再加上郭雲龍率領在寧海城外警戒的一千騎兵,以及曹友義帶來的五百親衛,總計差不多九千人。
值得慶幸的是,這些士兵均為精銳之師,且關寧軍的馬匹大部分並未隨著船隊撤離,仍留在寧海城內,為接下來的行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喜歡開局被闖賊俘虜,我朱慈烺不服!請大家收藏:()開局被闖賊俘虜,我朱慈烺不服!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