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逸關閉了追蹤界麵,指尖在鍵盤上停留片刻,隨即調出日程管理模塊。協議已生效,資源通道開啟,下一步必須將這些虛擬支持轉化為實際動作。他將“讚助商活動”設為一級任務,係統自動彈出優先級提醒。沒有多餘停頓,他通過“靈音”頻道發起語音會議,加密信號瞬間覆蓋所有成員終端。
“所有人上線,緊急會議。”
林悅的聲音第一個響起:“收到,馬上到。”她的語調輕快,帶著一貫的活力。其他隊員陸續接通,頻道內響起輕微的確認提示音。
“活動籌備現在啟動。”沈逸的聲音平穩,不帶情緒,“目標有三個:展示戰隊專業性,增強粉絲粘性,兌現讚助商曝光權益。這不是表演,是戰略延伸。”
有人低聲嘀咕:“我們又不是公關團隊,搞這些有什麼用?”
“有用。”沈逸直接回應,“資源支持已經到賬,訓練ai和數據分析平台正在接入。但這些優勢的前提是——我們能穩定掌控對外輸出的節奏。活動不是附加項,是控製權的體現。”
頻道安靜了一瞬。
林悅輕咳兩聲,打破沉默:“我來負責互動環節吧。可以設計新人玩家體驗區,邀請普通玩家組隊試玩,既能拉近和粉絲的距離,也能展示我們的配合。”
沈逸沒有立刻回應。係統在後台自動運行風險評估,【新人玩家體驗區】詞條下方浮現紅色標注:【身份暴露概率+7】。他不動聲色,隻道:“先記下,後續細化。”
“那具體怎麼分工?”另一個隊員問。
沈逸調出“策略模擬空間”,輸入當前團隊狀態數據。係統根據成員性格、任務負荷、協作曆史生成最優分配方案。幾秒後,結構圖自動生成。
“內容組由林悅牽頭,負責流程設計、互動環節與粉絲接待;技術組由我負責,包括表演賽戰術編排、視覺呈現邏輯與係統穩定性保障;宣傳組由老k負責,對接外部素材輸出;接待組由阿哲負責,協調場地與物資調度。”
“你親自管技術?”林悅有些意外。
“表演賽不是走過場。”沈逸說,“戰術要真實,但節奏要可控。我會設計一段由‘夜鶯’主導的團戰逆轉,作為核心看點。”
他頓了頓,補充:“這不是炫技,是形象塑造。‘夜鶯’不隻是一個id,她是戰隊認知的一部分。必須讓觀眾記住她。”
林悅沒再追問,語氣轉為認真:“那我這邊儘快出互動方案,爭取讓新人玩家也能感受到職業級配合的節奏。”
“可以。”沈逸點頭,“但所有組隊匹配必須經過篩選機製,禁止完全隨機pairing。技術組會部署臨時匹配算法,確保體驗可控。”
會議繼續推進,各項任務逐步拆解。沈逸一邊聽取反饋,一邊在個人終端上構建活動流程框架。係統“極速學習模塊”同步解析過往三年大型電競活動的執行案例,提煉出標準結構:開場展示、互動體驗、表演賽、閉幕問答。
他將基礎模板導入,開始調整。
讚助商的品牌植入要求隨即彈出。二十一條細則,涵蓋ogo位置、口播頻次、吉祥物出鏡時長。其中一條格外顯眼:【主舞台需設置1.8米高卡通吉祥物立像,全程動態互動】。
沈逸皺眉。
戰隊風格冷峻,以暗色調與幾何線條為主視覺,突然插入一個色彩鮮豔的卡通形象,違和感極強。他調取協議附件,確認條款邊界。品牌權益確有規定,但未限定表現形式。
他啟動“碎片收集兌換”模塊,將近期積累的“品牌協調碎片”兌換為“視覺融合算法”。係統開始運行,輸入戰隊美學參數與讚助商品牌元素,生成三套融合方案。
第一套:全息投影風格化處理,吉祥物轉化為數據流符號,在舞台邊緣以動態光紋形式呈現;
第二套:將吉祥物形象解構為像素矩陣,融入開場動畫的代碼雨背景;
第三套:保留實體立像,但采用啞光黑材質,僅眼部發光,弱化卡通感。
沈逸選擇第一套。
他將方案命名為“科技感暗調融合版”,在保留讚助商元素的同時,最大程度維持戰隊視覺統一性。文檔生成後,他並未立即發送,而是進入後台元數據層,嵌入隱藏追蹤標記。所有修改記錄、決策時間、訪問痕跡均被加密存檔,係統自動生成標簽:【備用反製鏈01】。
一旦讚助方單方麵修改方案並對外發布,該鏈條可自動觸發溯源機製,公開原始決策過程,形成輿論反製。
方案定稿,提交至戰隊共享空間。
“內容組注意,這是初步流程框架。”沈逸在頻道中通知,“林悅,你的互動設計需與表演賽時間銜接,預留十五分鐘緩衝期。”
“明白。”林悅回複,“我正設計一個‘戰術解密’環節,讓新人玩家通過簡化版指令參與團戰決策,體驗職業選手的思考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