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悅的手指從終端邊緣滑落,掌心還殘留著那股熟悉的微溫。大廳的燈光已經熄滅,人群散去,隻有巨幕上最後一幀光影緩緩消散。她站在原地,耳邊回響著那句“替我走得更遠”,沒有動。
她轉身走回控製台,重新接通線路。屏幕亮起,一串串數據流開始滾動。她將過去三個月所有記錄的比賽日誌、戰鬥軌跡、信號波動全部導入係統底層,試圖還原出那個曾經隻屬於沈逸的分析模塊。這不是任務,也不是命令,而是一種執念——她相信,他留下的不止是規則,還有未被啟用的東西。
輸入指令後,數據重組進程啟動。進度條緩慢推進,直到某個節點突然停滯。緊接著,一行灰白色字符悄然浮現:【檢測到遺留權限認證,是否啟用“數據回溯”功能?】
林悅怔住。這個名字從未在任何官方文檔中出現過,甚至連沈逸生前的操作日誌裡也未曾提及。她遲疑片刻,指尖懸停在確認鍵上方。
“是你嗎?”她低聲問。
屏幕沒有立刻回應。幾秒後,字符逐行刷新:
權限驗證通過。數據回溯模塊激活。
隨著這行字顯現,整個係統仿佛被喚醒。無數戰鬥畫麵如倒帶般逆向流動,精確到每一毫秒的操作都被剝離出來。視角切換的延遲、技能釋放的預判誤差、甚至敵方玩家在關鍵時刻的呼吸頻率,全都被標記成可讀參數。
林悅迅速調出反對勢力近期發動的七次襲擊記錄。第一次是南美賽區服務器入侵,第二次是歐洲訓練基地的設備癱瘓,第三次則是亞洲樞紐的信號乾擾……每一次行動都看似獨立,但手法高度一致——精準、隱蔽、不留痕跡。
“按時間順序排列。”她下令。
屏幕分屏顯示,七段戰鬥錄像同步播放。沈逸的意識投影出現在側欄,以極簡的方式標注關鍵幀:紅點代表決策轉折,藍線勾勒操作節奏,黃圈鎖定異常行為。
“從第三分鐘開始追蹤反應速度。”他的聲音平靜,像在陳述一場普通對局。
林悅緊盯數據變化。起初一切正常,敵方操作流暢,幾乎沒有失誤。但當時間推移至第一百八十分鐘時,細微偏差出現了。一名攻擊者在切換目標時多花了0.23秒;另一人在釋放連招時提前抬手,導致技能銜接出現斷檔;還有一次,本該瞬間完成的防火牆破解延遲了整整1.4秒。
“三小時。”林悅喃喃道,“每次都卡在這個點。”
係統自動比對三次以上樣本,最終生成結論:【連續高強度操作超過三小時後,攻擊者整體反應延遲提升17,精準度下降21.6。】
她猛地抬頭,“這是生理極限?”
不是偶然。是規律。
屏幕上浮現新信息,同時附帶一段曆史數據對比——陳宇在職業聯賽中的巔峰表現。他曾連續作戰兩小時四十七分,之後狀態急劇下滑,被迫更換替補。那一戰的賽後報告明確指出:“神經係統負荷已達臨界值。”
林悅明白了。無論技術多麼高超,人體始終受限於疲勞累積。而反對勢力雖然掌握先進設備,卻仍無法繞開這一基本瓶頸。
“如果我們能預測他們下次行動的時間……”她快速翻閱近期警報記錄,“就能在第三個小時整發起反製。”
前提是,他們還會用同樣的模式出手。
“不一定非得等他們先動手。”林悅握緊終端,“我們可以設局。隻要引誘他們進入持續對抗狀態,等到三小時邊界,就是我們的機會。”
係統沉默了幾秒。
建議:將此參數嵌入防禦協議,動態調整各區域響應策略。
她點頭,立即著手修改戰術模板。將“三小時疲勞閾值”設為觸發條件之一,一旦監測到敵方大規模聯動且持續時間接近一百八十分鐘,係統將自動提升反擊優先級,並通知所有戰隊成員準備突襲。
剛完成設置,終端突然震動。一份加密文件跳出,標題為《訓練場異常信號初步分析》。
林悅皺眉,點開附件。圖表顯示,東部訓練區在過去十二小時內出現了七次短暫的電磁波動,每次持續不超過八秒,頻率與常規設備不匹配。更奇怪的是,這些波動集中在夜間零點至淩晨兩點之間,恰好避開了日常巡檢時段。
“這不是故障。”她低聲說,“有人在測試接入點。”
她轉向主控界麵,“你看到了嗎?”
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