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逸的手指在終端邊緣輕輕敲了一下,節奏短促而穩定。沙盤上的綠色路線還在閃爍,倒計時數字跳動著:13天22小時08分。
“方案鎖定了,不代表它沒有漏洞。”他抬起頭,目光掃過林悅和陳宇,“接下來的每一秒,我們都要假設——敵人比我們預想的更警覺。”
林悅剛把乾擾器放進戰術包的固定槽,聽到這話又下意識摸了下外殼。上次替換的穩頻模塊確實提升了輸出,但她記得那97.1的波動,像一根細線懸在心裡。
“八分鐘操作窗口,”陳宇開口,聲音低沉,“你進去之後,外麵一旦出事,沒人能幫你爭取時間。”
“所以不能讓外麵出事。”沈逸調出係統界麵,點開“潛力挖掘預警”的曆史記錄。一連串波形圖浮現,標注著過去三次任務中警報觸發前的數據異常。“每次危機發生前0.8秒,係統都會捕捉到能量場的微幅震蕩。這不是巧合,是規律。”
他放大其中一段曲線。“這意味著,哪怕乾擾器輸出降到95以下,我們也有至少半秒反應時間。足夠切換備用協議。”
林悅盯著那條起伏的線,眉頭漸漸鬆開。“那你剛才說的脈衝信標……”
“手動觸發,隻在b點失守時使用。”沈逸補充,“信號極弱,持續不到兩秒,不會暴露位置,但能確認存活狀態。”
陳宇冷笑一聲:“聽起來像是臨終遺言。”
“是保命手段。”沈逸平靜回應,“完全失聯的情況下,你們必須按原計劃撤離。我不希望有人回頭。”
空氣凝了一瞬。
“但如果隻是延遲呢?”林悅忽然問,“如果你沒按時出來,但監控顯示你還活著——我們能不能等?哪怕多三十秒?”
沈逸沒有立刻回答。他關閉沙盤,重新調出一個加密窗口。幾秒後,一段文字緩緩浮現:
【生命體征中斷≥90秒→自毀協議啟動→所有攜帶數據永久清除】
“這是係統的底層設定。”他說,“不是我能改的。如果我超過八分鐘沒出來,要麼是已經失敗,要麼是環境已不可逆。你們留在那裡,隻會讓整個行動前功儘棄。”
林悅嘴唇動了動,沒再說話。
陳宇靠在牆邊,手指無意識摩挲著內袋裡的數據筆。“外圍增援呢?他們反應速度到底有多快?”
“平均4分17秒。”沈逸接入策略模擬空間,導入敵方基地最新的熱力分布與輪崗算法,生成未來72小時內的布防演變模型。“新增巡邏組集中在東側通道,但調度指令存在延遲。即便他們第一時間察覺異常,調動支援也需要時間。”
“夠我們撤了。”陳宇點頭。
“但還不夠保險。”林悅指著地圖上一條狹窄的輔助通道,“上次撤離時,這段路差點塌。如果是現在,我們帶著設備,走不動。”
沈逸調取建築結構數據,對比材質老化程度與承重分布。片刻後,他在三維模型上劃出一道新軌跡。“偏移12度角,繞開東翼走廊的薄弱區。多走六十米,但安全性提升三倍。”
“那就這麼定。”陳宇站直身體,“路線調整,應急預案也得更新。”
沈逸將風險分類為三級:a類為即時威脅,如警報觸發、主控室封鎖;b類為可規避風險,如路徑阻斷、裝備性能下降;c類則是被動承受項,比如通訊徹底中斷或接應點失守。
“每類都有對應響應流程。”他逐條列出,“a類觸發,立即執行緊急撤離;b類出現,啟用備用路線或替代設備;c類發生,按既定規則行動,不得擅自變更。”
林悅翻看目鏡中的清單,確認每一項都標注了責任人和時間節點。“如果乾擾器在途中失效怎麼辦?”
“有兩個備用模塊。”沈逸從收納格取出一枚銀灰色組件,“一個在我這裡,一個在陳宇的背包夾層。你隻要發出特定頻率的震動信號,我們就能定位並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