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逸的手指停在導入鍵上方,屏幕上的推演曲線剛剛躍升至百分之五十二。他沒有立刻啟動新一輪測試,而是調出剛才那場模擬戰的全過程記錄。
畫麵回放第三分十六秒。己方一名法師角色突然偏離陣型,腳步拖遝地走向廢墟邊緣,影刃隊三人幾乎在同一瞬間轉向聲源方向。真正的突擊組從地下管道繞後,三秒內擊潰後排輸出位。
“就是這裡。”沈逸將這段標記為關鍵節點,“他們依賴聲音判斷威脅優先級,反應模式已經形成慣性。”
林悅湊近副控台,看著軌跡重疊圖。“如果我們每次戰鬥都用這招,他們會不會察覺?”
“不會一直有效。”沈逸關閉回放窗口,“但可以作為起手策略。隻要讓他們先入為主地認定我們喜歡偷襲側翼,後續調整節奏時,他們反而會過度解讀環境音。”
陳宇站在訓練艙門口,頭盔拿在手裡。“所以你是想騙他們的判斷?”
“不隻是騙。”沈逸打開係統深層界麵,啟動“策略矩陣生成”功能,“是把他們的習慣變成突破口。我們現在麵對的三支隊伍,打法完全不同,必須分開應對。”
屏幕分裂成三個區域。左側是影刃的監聽預判模型,中間為鐵陣的環形防禦結構,右側則是流光的職業輪轉節奏圖譜。
“先看影刃。”沈逸點擊第一塊麵板,“他們的強項是信息捕捉,弱點是對‘異常行為’缺乏準備。如果我們表現得太謹慎,他們會等;如果我們太激進,他們會設伏。最好的方式是——讓他們覺得我們猶豫不決。”
“演?”陳宇皺眉。
“不是瞎演。”沈逸調出一段加密錄像,“這是我之前在排位賽裡的操作。我扮演一個技能銜接不順的法師,連續兩次施法延遲。對方以為我手速不行,第三次直接越前壓製,被我反手控住秒殺。”
林悅盯著畫麵看了幾秒。“你是故意失誤的?”
“每一次破綻都有目的。”沈逸關掉視頻,“對影刃,我們要製造可控的混亂。比如讓遠程職業走位遲疑,引他們提前發動聲誘陷阱,主力再從靜音區突進。”
陳宇低頭想了想。“那我得改連招節奏。不能像平時那樣一壓到底。”
“對。”沈逸點頭,“你要學會在正確的時候做錯事。”
林悅記下要點,開始整理應對框架。她把影刃的戰術拆成三個階段:監聽期、判斷期、響應期,並標注每個階段的誘導方式。
“接下來是鐵陣。”沈逸切換到第二塊麵板,展示團隊減傷疊加機製,“他們不怕強攻,怕的是節奏被打亂。一旦進入他們的防守循環,我們就被動了。”
“那就彆讓他們循環起來。”陳宇說。
“沒錯。”沈逸展示一組數據,“他們的沉默領域會在主坦血量低於百分之三十時觸發。如果我們等到那個時候再爆發,等於送上門去。”
“所以要在他們沒到臨界點前,逼出那個技能?”林悅問。
“更準確地說,是假裝要逼出來。”沈逸調出模擬場景,“我們做出強攻姿態,壓低主坦血線到三十五左右,然後突然撤退。他們很可能以為我們要打斬殺,提前開技能,結果發現是假動作。”
“等他們冷卻結束,我們再真正出手。”林悅接上思路。
“就是這樣。”沈逸標記這個方案為“偽斬殺誘控”。
陳宇嘴角微揚。“這比硬拚有意思多了。”
最後是流光。沈逸放大他們的走位熱力圖,三條軌跡幾乎無縫銜接。
“他們最難纏的地方在於沒有固定指揮。”他說,“決策分散,反應極快。常規標記和語音指令跟不上他們的節奏。”
林悅看向自己設計的通訊協議。“要不要增加自動提示?”
“不行。”沈逸否決,“他們就是靠預判我們的提示來同步行動的。如果我們的標記太規律,等於在給他們提供決策依據。”
“那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