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計時歸零的瞬間,虛擬戰場徹底生成。狂風撕扯著高地邊緣的殘影,林悅的角色在光暈閃爍中完成落位,小舟的戰士模型半蹲於掩體後方,技能條處於待命狀態。
沈逸沒有立刻啟動監控程序。他調出後台數據流,將剛才那場對抗賽的全過程重新加載。畫麵在主控屏上分段回放,重點鎖定在第三分十四秒——林悅釋放法術前有零點五秒停頓,而小舟提前向前移動了半個身位。
這個差距很小,但在高強度對戰中足以被打穿防線。
沈逸打開策略模擬空間,輸入兩人動作軌跡與環境乾擾參數。係統開始推演,屏幕上快速閃過上百種可能結果。他盯著每一次失敗節點,發現共同點都出現在信號轉換環節:視覺被遮蔽時,大腦會下意識等待圖像反饋,哪怕隻是多出一幀延遲,也會破壞節奏。
他切換操作界麵,刪除原有的語音提示模塊,將震動編碼重新設計。短震代表準備,長震為執行,雙短震加一次長震是撤退,三連短震則是集火。每種組合對應唯一指令,不再允許重複或模糊含義。
接著他在頭盔顯示區加入色彩脈衝機製。藍色微閃表示安全區,紅色跳動預警危險靠近,綠色持續亮起即為行動窗口。這些光效不占據視野中心,隻在邊緣區域輕微變化,避免分散注意力。
新係統繞開了視覺依賴,直接作用於神經反應習慣。
“我改了信號方式。”沈逸說話時沒有抬頭,手指仍在鍵盤上敲擊,“以後不再靠看和聽來判斷,而是靠身體記住節奏。”
林悅摘下頭盔,額角還帶著汗意。“你是說,我們要像之前拚圖那樣,不去想對錯,隻管跟著感覺走?”
“不是感覺。”沈逸停下動作,看向她,“是訓練出來的本能。你現在抬手,不需要思考怎麼動胳膊,對吧?我們就是要讓戰術響應變成這種動作。”
小舟活動了下手腕,插話:“那萬一混亂中記混了呢?比如聽到三下震動,以為是集火,其實是撤退。”
“不會記混。”沈逸調出全息投影,展示三層策略結構,“主攻路線由我統一推送,動態調整層開放部分權限給你們。比如林悅可以在緊急情況下強製刷新護盾冷卻,但隻能用一次。小舟可以觸發短時加速突進,也僅限一次。”
林悅皺眉:“為什麼要限製次數?”
“因為要用在最關鍵的時候。”沈逸指著投影中的時間節點,“如果我們被打亂陣型,你還有一次保命手段,但不能隨便用。它存在的意義不是讓你安心,而是逼你在平時就做到不出錯。”
小舟點頭:“明白了。相當於最後的底牌,用了就得自己扛後果。”
“沒錯。”沈逸關閉投影,打開備用策略庫,“目前我們有兩個預案。一個是針對高速突襲流,對方喜歡從側翼強攻,我們就用三角回撤應對;另一個是應付控場消耗型打法,他們拖時間,我們就埋伏反打。”
林悅翻看終端上的文檔,忽然問:“有沒有可能,他們故意示弱,引我們往前壓?”
沈逸沒有馬上回答。他調出潛力挖掘預警功能,輸入近期所有對手的比賽記錄。係統運行片刻,在時間軸上標出多個異常波動點。七成以上的隊伍在第二輪進攻前會釋放虛假情報,比如假裝技能進入冷卻,或者角色站位鬆散露出破綻。
這些都是心理誘導。
“有。”沈逸說,“所以我加了第三套方案——靜默反擊模式。”
他演示流程:一旦係統檢測到信息流異常,全員立即停止常規通信,轉入低信號交互狀態。所有指令由他單線推送加密震動編碼,其他人隻需執行,不得回應。同時預設反擊窗口,在對手預期落空、準備收網的瞬間發動反向包抄。
“這期間誰都不能亂動。”他說,“哪怕看到機會也不能出手。等我的信號。”
小舟皺眉:“可如果根本沒信號呢?萬一是係統誤判?”
“不會誤判。”沈逸看著屏幕,“我已經設定了三個識彆條件:技能使用頻率下降超過百分之四十,角色移動軌跡出現規律性停頓,以及團隊語音中斷超過八秒。三個同時滿足才啟動。”
林悅沉默了一會兒,說:“聽起來很嚴密,但真的能保證我們不慌嗎?畢竟完全閉麥,什麼都不知道……”
沈逸關掉界麵,轉而打開團隊頻道的曆史記錄。他找到一段文字,投射到中央屏幕上。
那是他們在新手期第一次配合成功的聊天記錄。
“上了。”
“穩住。”
“交給你了。”
隻有短短三句話,沒有任何多餘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