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逸關閉了策略模擬空間的最後一條推演記錄,屏幕上的勝率數字定格在59。他沒有起身,隻是將手指移到主控台邊緣,輕輕敲了一下。
林悅抬頭看了他一眼:“還在想剛才的數據?”
“不隻是數據。”沈逸調出新的窗口,一排比賽錄像出現在投影牆上,“是他們的節奏。鐵幕戰隊從不開無意義的團戰,每次出手都帶著後續三步的布局。”
小舟把測試手套摘下來扔到桌上:“那我們也跟著算唄,你不是最擅長這個?”
“我不是神。”沈逸說,“係統能幫我推演,但不能替你們打。你們得自己學會看穿對手想做什麼。”
星語走到控製台旁,盯著其中一場錄像的時間軸:“他們喜歡在第六分鐘發動第一波壓製。三次比賽中,有兩次是在敵方輔助回城補給時發起突襲。”
“這就是預判。”沈逸點開一段畫麵,“他們不等機會出現,而是製造機會。比如這個走位——中單假裝壓線,其實是在引誘對方打野靠近,為埋伏創造條件。”
林悅皺眉:“可我們沒法每次都猜到他們在演戲吧?”
“不需要猜。”沈逸打開係統內置模塊,界麵上跳出幾個標記,“我把他們的戰術模式歸類為‘高壓突進型複合節奏’。這類打法有兩個特點:一是前期必須建立優勢,二是團隊協作高度同步。隻要打斷其中一個環節,他們的節奏就會崩。”
小舟坐直了些:“所以我們要練的是……提前破壞?”
“對。”沈逸列出三項訓練方向,“第一,抗壓走位訓練,要求你們在被包圍的情況下保持技能釋放精度;第二,交叉掩護演練,一旦前排被集火,後排要有能力立刻接替控製;第三,逆向誘敵測試,我們要反過來用假動作騙他們先手。”
林悅翻出筆記本:“每天練多少次?”
“每人每天完成三次高壓力模擬對抗。”沈逸說,“而且是在信息不全的情況下做決策。比如屏蔽部分視野,或者延遲隊友語音半秒。”
小舟立刻叫起來:“這也太狠了吧!連話都說不清楚怎麼配合?”
“他們不會給我們完美條件。”沈逸看著他,“決賽的時候你覺得順利,是因為我們準備到了每一個可能。現在對手換了,環境更複雜,訓練也得升級。”
房間裡安靜了幾秒。
林悅低聲問:“會不會練得太死?我怕到時候隻會按套路走,臨場反應反而變慢。”
沈逸點頭:“這是個問題。”
他切換界麵,調出一份表格:“這是我整理的過去三年冠軍隊伍的訓練負荷對比。我們的操作失誤率比他們低12,但應急響應平均慢0.8秒。這不是技術問題,是訓練密度不夠。”
小舟盯著圖表:“所以你是說,我們還不夠拚?”
“拚不是目的。”沈逸說,“目的是讓正確的選擇變成本能。你現在衝進去靠的是感覺,但如果這種感覺能被拆解成步驟,就能重複,能傳遞,能在任何情況下用出來。”
林悅慢慢點頭:“就像把直覺變成公式?”
“差不多。”沈逸說,“所以我打算實行雙軌訓練。白天進行結構化對抗,嚴格按照設定場景執行;晚上開放自由組隊實戰,不限製打法,保留發揮空間。”
小舟想了想:“那晚上能不能讓我帶隊一次?我想試試自己的節奏。”
“可以。”沈逸在任務欄加上一條備注,“另外,我會開啟成長積分榜。每次模擬結束後,係統會根據決策質量、協同效率、資源利用率打出綜合評分。分數公開,每周排名。”
林悅笑了下:“這不就成了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