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上那條ip登錄記錄還在閃爍,沈逸盯著它看了很久。指尖懸在追蹤按鈕上方,最終還是收了回來。
“他們已經開始行動了。”他低聲說,“我們不能再靠零散信息拚湊答案。”
林悅從旁邊抬起頭:“現在怎麼辦?”
沈逸沒有回答,而是打開了天選係統的主界麵。他想調出策略模擬空間,試著用現有數據做一次推演。可模塊剛加載到一半,進度條突然停住。
幾秒後,整個係統界麵自動刷新。
一個從未見過的金色窗口彈了出來,標題不斷閃動:“情境智能推演引擎·已解鎖”。
房間裡安靜了一瞬。
“這是什麼?”小舟湊近屏幕,“係統還能升級?”
星語快速掃了一眼係統日誌:“沒有提示來源,也沒有觸發說明。但權限層級是最高級,應該是完成了某個隱藏條件。”
沈逸眼神一凝。他想起最近連續完成高難度任務,包括破解對手戰術、反製數據追蹤、整合團隊協作效率。這些操作都被係統默默記錄,或許正是積累到了某個臨界點。
“不管怎麼來的,先試試看。”
他點擊進入新功能模塊。界麵簡潔,隻有一個輸入框和確認按鈕。下方有一行小字提示:需輸入目標對象的行為特征,係統將基於有限樣本進行模式推演。
沈逸立刻調出“鐵幕·初版檔案”,把之前總結的三條核心特征複製進去——戰術彈性高、執行嚴密、指揮預判精準。
係統開始運轉。
進度條緩慢推進,幾分鐘後跳出提示:樣本量不足,推演置信度低於閾值。
“不夠。”沈逸說,“得補充更多行為標簽。”
他轉頭看向三人:“把你們手裡的信息都整理出來,隻要是能體現他們決策習慣的內容,全部彙總。”
林悅打開技能釋放記錄表,挑出幾個關鍵節點:“他們在順風局不會急著壓塔,反而會拉扯兵線,等資源刷新。這不像急於終結比賽的隊伍。”
星語同步上傳了論壇帖文裡的描述:“那個輔助玩家提到,對方中單從不先手開團,但總能在關鍵時刻補控。說明他們更注重節奏控製,而不是強行打爆發。”
小舟也發來一段聊天截圖:“有人說了句‘他們打二線隊像練兵’,還說最近訓練賽都在深夜兩點以後,可能是固定時間段。”
沈逸一條條看過,將這些細節轉化為可識彆的標簽,重新輸入係統。
【偏好:消耗戰】
【行為傾向:根據對手強度調整打法】
【活動時間規律:淩晨時段高頻出現】
【戰術風格:非對稱壓製】
再次確認。
係統沉默了幾秒,隨後生成了一份三維動態沙盤。畫麵中,兩支虛擬隊伍在地圖上展開對峙。當模擬到第七分十八秒時,紅方視野突然收縮,藍方打野提前三十七秒繞後埋伏,中路配合假撤真進,成功截殺敵方後排。
沈逸立即調取一場曆史對局錄像比對。
時間點幾乎一致。真實比賽中,鐵幕戰隊正是在這個時間段發起壓製,路線和戰術意圖與推演結果高度吻合。偏差不超過十二秒。
“不是完全準確。”他說,“但方向是對的。”
林悅看著沙盤旋轉,聲音輕了些:“這個係統……真的能猜到他們會怎麼打?”
“不是猜。”沈逸糾正,“是算。隻要我們給的數據夠多,它就能找出規律。”
小舟抱著手臂靠在椅背上:“聽起來厲害,可萬一比賽時他們臨時變招呢?係統能反應過來嗎?”
“不能。”沈逸坦然承認,“它隻能提供最可能的情況。真正的應對,還得靠我們在場上判斷。”
他頓了頓:“但它能讓我們提前知道敵人會往哪走一步。這就夠了。”
星語已經動手修改爬蟲程序:“我可以把新發現的數據格式標準化,每天定時導入係統,讓它持續學習。”
“就這麼辦。”沈逸點頭,“從今天起,情報更新要變成日常流程。每一條線索都不能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