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從窗外吹進來,帶著些許涼意,也帶來了新的希望。
劉好仃站在窗邊,望著外麵忙碌的身影,心中感慨萬千。他知道,這隻是個開始。真正的挑戰還在後麵等著他們。
但他也清楚,隻要團隊齊心協力,就沒有跨不過去的坎兒。
第二天一早,他拿著整理好的資料,再次敲開了廠長辦公室的門。
“這是擴大生產線的方案書。”他說著,把文件放在桌上,“包括預算、時間表、設備清單,還有訂單回本周期分析。”
廠長翻了幾頁,眉頭擰得更緊了:“你這投入可不小啊,光是新設備就得幾十萬。”
“但利潤空間更大。”劉好仃指著圖表,“我們現在每天最多出五十塊調光玻璃,如果擴產到一百二十塊,一個月就能多賺三十多萬。”
廠長沒說話,隻是低頭繼續看材料。
“現在市場窗口期就在這幾個月。”劉好仃趁熱打鐵,“如果我們不抓緊,彆人很快就會跟進。”
廠長歎了口氣,合上文件夾:“你小子,真敢想。”
劉好仃笑了笑:“不是敢想,是必須做。”
廠長沉吟片刻,終於點頭:“行吧,我幫你爭取一下預算,但你自己也要控製成本。”
“明白。”劉好仃心裡一塊石頭落地,轉身離開時腳步都輕快了不少。
接下來幾天,他帶著團隊開始規劃新生產線的位置。
廠區空地原本堆著一些雜物和舊設備,清理起來並不容易。有人抱怨:“你們搞什麼?騰這塊地方我們這邊都要搬機器了。”
劉好仃笑著解釋:“等你們看到新產能帶來的效益,就不會這麼說了。”
他還特意組織了一場協調會,把各個車間的負責人請來,一起討論調整布局的問題。
“我們不會影響大家的生產任務。”他在會上拍著胸脯保證,“施工分階段進行,優先完成關鍵設備安裝。”
最終,大家勉強同意配合,雖然嘴上還是嘟囔著“又不是我們部門的事”。
設備方麵也陸續到位,第一批新機器運進廠那天,整個車間像過節一樣熱鬨。
工人們圍著這些“大塊頭”轉來轉去,議論紛紛。
“聽說這個切割機比原來那個快一半!”
“那咱們以後是不是能早點下班?”
“彆做夢了,活隻會越來越多。”
劉好仃一邊安排安裝,一邊安撫大家的情緒:“先裝完這批設備,後續還會增加休息區和員工福利。”
招聘也在同步進行。
招聘信息貼在廠區門口,應聘的人陸陸續續來了不少。
小李負責初篩簡曆,一看就搖頭:“這些人幾乎都沒乾過玻璃加工。”
王強在一旁幫忙麵試,看著眼前一個小夥子問:“你以前做什麼的?”
“送外賣。”小夥子挺直腰板,“但我體力好,手腳靈活,學東西也快。”
王強樂了:“那你有沒有耐心?這可不是騎電動車衝紅燈。”
小夥子認真地說:“我知道這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但我願意試。”
劉好仃聽完後點了點頭:“讓他試試操作考核吧。”
考核項目很簡單:模擬玻璃搬運流程、基礎工具使用測試,以及一項臨時加上的——觀察力訓練。
“為什麼加這個?”王強不解。
“因為細節決定成敗。”劉好仃說,“調光玻璃對精度要求高,眼力不行,遲早出問題。”
結果讓劉好仃意外的是,那位送外賣的小哥表現非常出色,在觀察測試中甚至一眼發現了樣品擺放角度的偏差。
“不錯。”劉好仃笑著遞給他一張紙條,“明天來報到。”
老員工那邊也有點小情緒。
“我們辛辛苦苦乾了好幾年,新人一來就上崗,公平嗎?”有位老師傅私下裡嘀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