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仃站在車間門口,手裡拿著一遝資料,陽光從玻璃幕牆外斜斜地照進來,在他腳下鋪開一片暖意。新生產線已經穩定運行了幾天,機器運轉的聲音也漸漸變得熟悉而安心。
但他的心思早就飛到了下一個目標上——多功能玻璃的研發。
“劉哥,會議室準備好了。”小林跑過來喊了一聲。
“走吧。”劉好仃點了點頭,把資料夾緊了些,快步往會議室走去。
會議室裡,研發組的幾個骨乾已經坐定,桌上擺著幾台筆記本電腦和一堆打印出來的材料。氣氛比上次輕鬆了不少,畢竟大家剛經曆了一次成功的項目,信心還在。
“今天咱們不談預算、不談進度,隻聊技術。”劉好仃拉開椅子坐下,“我昨晚翻了幾篇國外論文,有些想法值得試試。”
“什麼方向?”王海問。
“抗壓、防爆、隔熱,再加上點智能感應功能。”劉好仃說著打開投影儀,“咱們得先搞清楚哪些材料能用,哪些技術路徑可行。”
“聽起來像是給玻璃裝腦子。”一個年輕工程師笑了。
“不是裝腦子,是讓它更懂環境。”劉好仃笑了笑,“比如溫差變化自動調節透光率,或者在受到撞擊時增強結構強度。”
會議室安靜了一下,幾個人開始低頭翻資料。
“資料室那邊我已經安排好了。”劉好仃繼續說,“每天上午兩個小時開放,大家分頭去查相關文獻。還有,實習生那邊我也打了招呼,他們會幫忙掃描一些重點內容。”
“劉哥,資料室那堆東西,跟垃圾場似的。”小林苦笑,“分類全亂了。”
“所以我提前整理了一份關鍵詞清單。”劉好仃從包裡抽出一張紙,“按這個找,效率高些。”
王海接過清單掃了一眼,點頭:“行,我去盯一下。”
“對了,”劉好仃補充道,“如果看到編號xg98的材料,優先看一眼。”
“xg98?”
“嗯,一篇國外論文裡提到過,說是可變折射率,可能對我們有幫助。”
會議結束後,劉好仃直接去了實驗室。
實驗室不大,設備也老舊得很,但基本功能還齊全。幾名技工正圍著操作台調試儀器,見他進來,紛紛打了個招呼。
“測光學參數的儀器精度不夠。”負責實驗的小張皺眉,“誤差有點大。”
“那咱們自己想辦法。”劉好仃走到實驗台前,拿起一支激光筆,“有沒有手機支架?”
“啊?”小張愣住。
“拿手機當攝像頭,用支架固定,配合激光筆做一個簡易光路檢測裝置。”劉好仃一邊說一邊動手調整角度,“雖然精度比不上專業設備,但至少能看出個趨勢。”
“這……可以試試。”小張趕緊去找支架。
幾分鐘後,他們搭出了一個簡陋卻有效的測試裝置。屏幕上顯示的圖像雖然粗糙,但足夠讓他們觀察到材料在不同角度下的透光變化。
“看起來,這種材料在特定溫度下確實會出現透光異常。”小張盯著屏幕,“像是突然‘活’了過來。”
“記下來。”劉好仃點點頭,“回頭再找找有沒有類似的記錄。”
下午的時候,劉好仃又聯係了之前合作的一家電子公司,借用了一台便攜式光譜分析儀。雖然隻是臨時借來的,但有了它,實驗數據立馬精確了不少。
“劉哥,這玩意兒真管用!”小張興奮地說,“比我們那台老家夥強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