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陽光透過玻璃窗灑進車間,空氣中彌漫著金屬與玻璃混合的味道。劉好仃站在操作台前,手裡握著一份剛打印出來的樣品製作流程圖,眼神專注而堅定。
“今天是第一輪樣品製作的日子。”他環顧四周,工人們已經陸續到位,技術人員也早早調試起了設備。“大家都知道,這次不是普通的升級,而是全新的方向。”
小李在一旁擦了擦手:“劉哥,我們準備得夠充分了吧?”
“再充分,也得看實際效果。”劉好仃笑了笑,“彆忘了,理論和實踐之間,差的不隻是數據,還有手感。”
話音剛落,車間裡響起一陣輕鬆的笑聲。氣氛雖緊繃,但被這句調侃輕輕一撥,似乎也沒那麼沉重了。
設備啟動,流水線緩緩運轉起來。第一批材料被送入機器,操作人員按照新流程一步步執行。起初一切順利,直到關鍵融合環節時,顯示屏突然跳出紅色警報——溫度波動超出允許範圍。
“怎麼回事?”劉好仃快步走過去,眉頭微皺。
技術員趕緊查看參數:“可能是新配方對溫控太敏感,稍微偏差一點就觸發報警。”
“那就調。”劉好仃語氣平穩,“把設定值再精確0.5度試試,另外安排人盯著傳感器,看看是不是誤報。”
調整完畢後,新一輪嘗試開始。可當材料進入融合階段,依舊出現了排斥現象,成品表麵出現細微裂紋。
“又失敗了。”有人低聲說。
劉好仃沒說話,隻是拿起樣品仔細觀察,然後輕輕敲了敲桌麵:“第一次總是最難的。咱們才剛開始,急什麼?”
他轉身對團隊說道:“剛才的數據我都記下來了,問題出在兩個地方:一是溫控精度不夠,二是材料配比還沒找到最佳點。接下來,我們要做三件事。”
他豎起手指:“第一,聯係采購部,確認是否能儘快更換那台老化的高精度溫控設備;第二,重新校準所有測量儀器,確保誤差控製在千分之一以內;第三,今晚加班加點,把昨天查到的那幾篇外文資料再過一遍,看看有沒有遺漏的關鍵點。”
會議室裡頓時熱鬨起來,有人點頭記錄,有人已經開始打電話協調資源。
“劉哥,聽說那台溫控設備的備用零件倉庫裡沒有?”小李湊過來問。
“嗯,確實。”劉好仃摸了摸下巴,“不過我已經讓技術人員聯係廠家了,最快明天能發貨。這兩天先用現有設備頂一下,能多精細就多精細。”
“那……萬一還是不行呢?”
“那就再來一次。”劉好仃笑得坦然,“咱們做樣品,就像燒瓷器,火候不到,顏色不對;火候過了,可能就碎了。關鍵是找那個‘剛剛好’。”
夜幕降臨,車間燈光依舊明亮。窗外的城市燈火璀璨,而這裡,是一群人靜悄悄奮鬥的地方。
第二天上午,新的嘗試再次開始。
這一次,溫度控製得更穩了,可材料融合依舊不穩定,成品性能波動較大。
“這回的問題可能出在添加劑上。”小林翻著手中的報告,“之前那篇國外研究提到一種輔助劑,能增強材料親和力,可惜成分不詳。”
“那就試著模擬。”劉好仃拍板,“買幾種市麵上常見的類似添加劑,按不同比例進行測試。”
於是,實驗室變成了一個小型試驗場,各種試管、量杯、攪拌器齊上陣,像極了廚房裡的廚師們調配秘方。
“劉哥,我感覺像是在做蛋糕。”小李一邊稱重一邊打趣,“隻不過這個‘蛋糕’吃下去可能會炸。”
“那你小心點,彆把我們的樣品做成爆米花。”劉好仃笑著回了一句。
儘管過程艱難,但團隊的士氣並沒有低落。他們知道,每一次失敗都離成功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