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仃站在辦公室的窗邊,手裡端著一杯剛泡好的茶。窗外陽光正好,照在那麵“客戶意見牆”上,五顏六色的便利貼像是春天裡開得正盛的小花。
他抿了一口茶,心裡踏實了不少。
從那天晚上小李開始接聽客戶電話起,這些反饋就像雨後春筍一樣冒了出來。有表揚、有建議、也有吐槽,但不管是什麼內容,每一條都被認真記錄、分類,最終都彙總到了一張電子表格裡。
這事兒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不容易。
首先是紙質反饋表,有些字跡潦草得像鬼畫符,小李拿著放大鏡看了半天才勉強認出幾個關鍵詞;再就是線上係統的數據格式不統一,導出來的東西亂七八糟,技術員花了整整兩天才把數據庫字段重新設置好。
“真是比寫論文還麻煩。”小李一邊敲鍵盤一邊嘀咕。
劉好仃沒說話,隻是默默遞過去一包薄荷糖。
他知道,這項工作雖然瑣碎,卻是整個流程中最重要的一步。隻有把這些聲音整理清楚了,才能知道客戶到底想要什麼,產品哪裡做得不夠好,哪裡又可以進一步優化。
幾天下來,表格終於完成了。密密麻麻的數據鋪滿了屏幕,看得人眼花繚亂。
“現在怎麼辦?”小李問。
“開會。”劉好仃隻說了兩個字。
原定的會議室因為設備調試出了問題,臨時被占用了。時間隻剩兩小時,場地也得另找。
劉好仃帶著大家挪到了倉庫旁的一間閒置辦公室。桌子是拚起來的,椅子也是臨時搬來的,連投影儀都是從彆的車間借的。但誰也沒抱怨,反倒覺得這種“戰地會議”的氛圍更有乾勁兒。
“咱們先把所有反饋分成幾類。”劉好仃一邊在白板上寫一邊說,“質量問題、使用體驗、包裝運輸……先粗分,再細分。”
大家立刻動了起來,有人翻看表格,有人對照筆記,還有人直接在白板上寫下了自己的觀察。
“透光率不穩定的問題出現了十二次。”質量主管指著其中一項,“而且集中在最近三批貨。”
“搬運時刮手的情況也有八次。”小李補充,“客戶提到了防護措施的問題。”
“還有隔熱性能。”劉好仃頓了一下,“雖然次數不多,但幾次反饋都很具體,說明是個痛點。”
討論進行得很順利,大家的思路也逐漸清晰起來。可就在快結束的時候,白板角落裡一個隨手記下的詞突然跳進了劉好仃的視線——“抗壓性不足”。
這個詞是誰寫的?什麼時候寫的?他已經記不太清了。但他隱隱覺得,這個點不能忽視。
“回頭我們得專門分析一下抗壓性的問題。”他說,“雖然反饋不多,但一旦出現,影響可能更大。”
沒人提出異議,大家都點了點頭。
會議結束前,劉好仃提出了一個篩選方法:“頻率高的優先處理,影響大的也要重視。咱們用‘頻率+影響度’來打分,選出前三項改進方向。”
大家分組討論,投票表決。最後的結果出來了:透光率、邊緣刮手、隔熱性能,這三個問題排在了最前麵。
“行。”劉好仃看著結果笑了笑,“這就是我們的重點了。”
散會後,劉好仃沒有急著離開。他站在那張統計圖表前,盯著“隔熱性能”那一欄被圈了三次的地方,若有所思。
他知道,接下來的工作才真正開始。
回到辦公室,他打開電腦,把剛才會議的要點一條條過了一遍。然後,在文檔末尾加了一句話:
聽見聲音,是為了做出改變。
這句話,是他前幾天在意見牆前看到夕陽灑落時想到的。如今寫下來,感覺更沉了。
第二天一早,他召集了幾位核心成員,準備開始細化分析。
“我們得搞清楚,這些問題背後到底是工藝的問題,還是材料的問題。”他說,“比如透光率波動,是不是和冷卻環節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