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仃坐在辦公室的桌前,手裡拿著一份厚厚的客戶反饋彙總表,眉頭微皺。窗外陽光透過百葉窗灑進來,在紙麵上劃出一道道金線,像是某種神秘的密碼。
他翻了一頁,發現又有新的反饋被貼在了意見牆上。一張便簽上寫著:“玻璃邊緣有點鋒利,小孩碰了會疼。”旁邊還畫了個哭臉的小人兒。
“這倒是個細節問題。”劉好仃輕聲自語,把那張便簽夾進了文件裡。
小李推門進來,手裡端著兩杯奶茶,遞了一杯過來:“老板,咱們現在是真要開始改產品了吧?”
“是啊。”劉好仃接過奶茶,“不改不行了,客戶都開始畫表情包提建議了。”
兩人對視一眼,笑了起來。
這份彙總表其實已經整理了好幾天,從第109章開始收集反饋,到第110章的會議討論,再到如今的分類統計,每一步都不輕鬆。尤其是麵對海量的意見和建議,既要分門彆類,又要判斷優先級,還得避免顧此失彼。
“你看這個,”小李指著表格中的一欄,“有的客戶說希望玻璃更輕薄,有的卻要求更結實。這不是互相打架嗎?”
“很正常。”劉好仃喝了口奶茶,甜味順著喉嚨滑下去,整個人也精神了些,“就像我們吃飯,有人喜歡清淡點,有人偏愛重口味。產品也是,得找到一個平衡點。”
他們一邊喝著奶茶,一邊繼續梳理數據。技術主管、質檢員、生產線班組長陸續到場,會議室很快熱鬨了起來。
“我先說個情況。”質量主管開口,“我們這次收到的反饋裡,關於透光率的問題最多,占了37;其次是邊緣刮手,28;隔熱性能也有15,雖然比例不高,但反饋內容都很具體。”
“也就是說,這三個方向是重點?”劉好仃問。
“沒錯。”
“那就按這三個來定改進計劃。”劉好仃點點頭,“不過順序怎麼排?”
“按影響範圍和客戶滿意度綜合評分。”小李打開電腦,“我們給每個問題打分,分數高的優先處理。”
大家一致同意,於是會議室變成了一個小考場,每個人都成了評委。
“透光率波動大,客戶使用體驗差,而且出現頻率高,應該排第一。”技術主管說。
“邊緣刮手的問題雖然出現次數少一點,但投訴最激烈,有客戶直接說‘再也不買了’。”小李補充。
“隔熱性雖然沒那麼多負麵評價,但很多高端客戶提到過,說明是潛在需求。”質檢員分析。
“那就這樣。”劉好仃一錘定音,“透光率第一,刮手感第二,隔熱性第三。”
會議進行得很順利,但也並非沒有分歧。市場部提出想加入智能感應功能,比如玻璃自動調節透明度或者溫控顯示,聽起來很酷,但技術組當場潑冷水——“時間不夠,資源有限,做不了。”
“我們不是不想做。”技術主管攤開雙手,“隻是現在首要任務是解決基礎問題,不能本末倒置。”
“你們說得對。”劉好仃點頭,“智能功能可以留到下一階段再考慮。”
他說完,順手把那份關於智能感應的草圖收進抽屜,眼神一閃而過。
接下來的任務分配也很明確:技術組負責優化透光率控製流程,質檢組跟進邊緣打磨工藝,研發組則著手測試不同材料對隔熱性能的影響。
“還有一個事。”劉好仃看著大家,“我們要設立每日進度彙報機製,確保各環節緊密銜接,不掉鏈子。”
“明白!”眾人齊聲應道。
會議結束時,已是中午時分。大家走出會議室,各自散去,準備投入到新一輪的產品改進工作中。
劉好仃回到辦公室,站在白板前,拿起筆寫下幾個關鍵節點:
樣品製作節點:7天後
透光率參數確認:3天內完成對比試驗
邊緣打磨新方案試行:明日啟動
寫完,他放下筆,轉身坐回辦公椅,望著窗外發了一會兒呆。
他知道,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第二天一早,車間裡就熱鬨了起來。
透光率實驗組已經開始調整冷卻時間,記錄每一分鐘的變化;質檢組則重新設計了打磨流程,連工具都換了新一批;研發組那邊也開始測試幾種新型塗層材料,看看哪種能提升隔熱效果。
劉好仃穿行在各個區域之間,時不時停下來跟工人們聊幾句,問問進展,也聽聽他們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