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仃站在辦公室窗邊,手裡拿著剛整理好的客戶名單和樣品寄送單,陽光透過玻璃灑在他略顯疲憊的臉上。他深吸了一口氣,像是要把這股熱氣也一並吸進胸膛,然後轉身拿起電話。
“小李,準備好了嗎?”他說。
“都安排好了老板。”電話那頭傳來助理的聲音,“我們選了八家試用客戶,都是之前反饋比較積極的,時間也都協調好了。”
劉好仃點點頭,雖然對方看不到。“行,那就開始吧。咱們的產品,是靠用戶說話的。”
掛了電話,他走到會議室門口,看見幾個技術員正圍在白板前討論什麼。見他來了,大家紛紛讓開位置。
“老板,這是這次試用客戶的初步名單和他們的主要用途。”技術主管遞上一份資料,“有些客戶提到了具體的應用場景,我們可以針對性地做一些說明。”
劉好仃接過資料,一邊翻看一邊點頭:“不錯,這樣更有方向感。你們辛苦了。”
他翻開筆記本,在最後一頁寫下:“今日目標:完成首批客戶試用邀請,確保反饋渠道暢通無阻。”
寫完,他合上本子,露出一個輕鬆的笑容:“走吧,咱們去把產品送到真正需要它的人手裡。”
接下來的幾天,整個團隊像被注入了一劑強心針,忙碌而有序。快遞單一張張貼出,樣品一個個打包送出。劉好仃親自監督每一個包裹的封裝,確保每塊玻璃都被細心包裹,就像對待自家孩子一樣。
“老板,您這也太講究了吧。”小李一邊幫忙封箱一邊笑,“這包裝比月餅禮盒還講究。”
“這不是講究,是尊重。”劉好仃一邊說一邊拍了拍箱子,“人家願意花時間試用我們的產品,我們就得拿出誠意來。”
郵件陸續回傳,電話也不斷響起。有客戶表示感謝,也有客戶提出疑問。劉好仃一一耐心回複,有時甚至親自打電話過去解釋。
有個老客戶在電話裡笑著說:“劉哥,你這改進樣品質感確實不一樣了,不過我這邊最近忙得焦頭爛額,怕是沒時間仔細試用。”
劉好仃笑了笑:“不急,您什麼時候方便就什麼時候來,我們等得起。”
掛了電話,他轉頭對助手說:“記一下,這位客戶業務高峰期是月底,咱們下周再跟進。”
助手點頭記錄,心裡佩服劉好仃的細致。
一周後,第一批反饋開始陸續送達。有的客戶直接發了郵件,有的則通過微信語音留言。內容五花八門,但總體評價還不錯。
“抗壓性能提升明顯!”
“邊緣處理比以前精細多了。”
“手感更順滑,適合長時間操作。”
但也有一些客戶提出了新的問題。
“在低溫環境下使用時,表麵會起一層霧。”
“安裝過程還是有點費勁,建議優化卡扣設計。”
“如果能增加一點防滑紋理就更好了。”
劉好仃把這些反饋一條條看過,然後分門彆類地貼在會議室牆上,像是一麵“客戶之聲”的展覽牆。
“這些都是寶藏。”他對團隊說,“彆人願意給我們提意見,說明他們真用了、真在意了。”
會議桌上堆滿了打印出來的反饋報告,每個人都埋頭翻閱,時不時抬頭交流幾句。
“這個關於低溫起霧的問題,我覺得可以結合我們之前測試的a7數據做點調整。”一名工程師提議。
“那個卡扣設計的問題,我記得以前我們在另一個項目裡做過類似的優化方案。”另一人附和。
劉好仃聽著大家的討論,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知道,這些聲音不是負擔,而是推動進步的動力。
但就在大家都沉浸在分析中時,一封來自歐洲的郵件引起了注意。
“尊敬的劉先生,”郵件寫道,“我在極端溫差下進行了多次測試,發現貴公司的改進樣品在溫度驟變時表現穩定,這一點非常令人滿意。但在一次戶外安裝過程中,由於風力較大,樣品邊緣出現了輕微震動,建議未來考慮增加固定結構。”
劉好仃讀完,眼神微微一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