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仃站在辦公室窗邊,手裡端著那杯涼透了的茶。窗外玻璃幕牆反射著陽光,像一塊塊跳動的鏡子,把他的影子也拉得忽長忽短。昨天團隊會議結束後,他腦子裡一直轉著幾個關鍵詞:價格戰、差異化、質量、客戶信任。
“小李說得沒錯,對手來得夠快。”他喃喃自語,“但再快,也得講道理。”
門被輕輕敲響,打斷了他的思緒。進來的是市場部的小王,手裡抱著一疊厚厚的文件。
“老板,這是從各個渠道收集來的資料,包括他們的宣傳冊、價格表、客戶反饋,還有我們之前安排人偽裝成客戶拿到的第一手信息。”
“辛苦了。”劉好仃接過文件,隨手翻了幾頁,“看起來他們這次是下了狠心啊。”
“不止是價格低,連宣傳話術都跟咱們學了個七七八八。”小王苦笑著搖頭,“現在就差沒直接印我們的產品圖了。”
“嗯。”劉好仃點點頭,“不過這事兒不能急著下結論。我們現在要做的,不是抱怨,而是分析。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
說罷,他拿起電話:“通知各部門負責人,十分鐘後會議室集合,我們要開個會。”
會議室裡,氣氛比平時多了幾分凝重。大家都知道今天討論的話題不輕鬆,一個個都在低頭看材料。
劉好仃走進來時,手裡還拿著那杯茶,隻不過已經換成了熱的。
“先給大家打個氣。”他笑著環視一圈,“咱們的產品能走到今天,靠的不是運氣,也不是靠降價,而是實打實的質量和服務。”
“但話說回來,對手這次確實給我們出了道難題。”他頓了頓,“價格壓低了百分之十五,宣傳上又玩起了‘性價比’的套路。現在客戶開始對比了,觀望情緒也在增加。”
“所以今天的任務很明確——全麵分析競爭對手策略,找出他們的弱點,同時確定我們的應對方向。”
接下來的兩個小時,會議室變成了數據分析和頭腦風暴的戰場。
有人負責梳理價格變化趨勢,有人整理客戶反饋,還有人專門研究對手的宣傳手段和銷售渠道。
漸漸地,一些線索浮出水麵。
“他們在北方幾個城市的銷量增長很快,但客戶反饋中提到幾次產品質量不穩定的問題。”負責數據的小張指著屏幕上的圖表說道。
“而且我發現,他們使用的原材料供應商名單裡有幾個陌生的名字。”研發部的老張皺眉,“這些供應商在業內口碑一般,價格便宜但質量參差不齊。”
“看來他們為了控製成本,確實做了些取舍。”劉好仃若有所思地點點頭,“問題是,這種取舍會不會影響產品的長期口碑?”
“我覺得會。”銷售主管林姐接話,“我們在走訪老客戶的時候,就有幾個人提到,雖然對方價格更低,但他們更看重穩定性。畢竟做項目不是買一次性用品,出了問題維修麻煩不說,還可能影響整體進度。”
“有道理。”劉好仃笑了笑,“這就說明,我們的優勢還在。”
會議中途,劉好仃起身去了趟實驗室。
技術人員正在對前幾天市場上買回來的對手樣品進行檢測。
“怎麼樣?”他問。
“初步結果顯示,他們在關鍵部件上用了替代材料。”技術員一邊遞上報告一邊解釋,“比如這個鎖扣結構,原本應該用不鏽鋼材質,他們改成了合金,雖然成本降低了,但耐磨性和承重性明顯下降。”
“也就是說,短期內看不出問題,時間一長……”劉好仃接過報告,眉頭微皺。
“對,使用幾個月後可能會出現鬆動甚至斷裂的情況。”技術員點頭。
“有意思。”劉好仃嘴角揚起一絲笑意,“看來他們不是不想贏,是太想贏了,贏到有點著急。”
回到會議室,他把檢測結果分享給了大家。
“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初步判斷——對手確實在降低成本方麵下了功夫,但這種做法很可能會影響產品的使用壽命和用戶體驗。”
“所以,我們現在麵臨的選擇是:要不要跟著降價?還是繼續堅持我們的質量路線?”
會議室陷入短暫沉默。
“我覺得不能降。”小王率先開口,“一旦降價,等於承認我們之前定價虛高,客戶信任會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