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仃站在工廠的走廊上,手裡拿著一疊剛打印出來的計劃表。陽光透過玻璃窗灑進來,把紙上的字照得格外清晰。他深吸一口氣,心裡明白,接下來這三周,將是決定他們能否在競爭中站穩腳跟的關鍵。
策略已經定下來了,差異化、服務優化、質量優先,每一條都寫在紙上,但真正的考驗,是從今天開始執行。
“老板,員工大會準備好了。”小李從會議室探出頭來。
“好,我這就來。”
會議室裡坐滿了人,有生產一線的工人,也有銷售和售後團隊。大家臉上帶著點疲憊,但也透著一股乾勁兒。畢竟,前陣子那場產品體驗會之後,市場反饋明顯回暖,每個人都感受到了一點希望。
劉好仃走上講台,清了清嗓子:“各位,咱們這段時間的努力,客戶都看在眼裡,也記在心裡。但這隻是開始,接下來我們要做的,是把這套新策略真正落實到每個人的日常工作中。”
他翻開計劃表,指著上麵幾個重點:“首先,所有銷售人員必須熟練掌握我們產品的核心賣點,尤其是遮光模塊這個功能。不是背台詞,是要理解它為什麼能解決客戶的痛點。”
“其次,售後服務要提速,響應時間必須控製在兩小時內。我已經和老陳商量過,下周起試行輪班製,確保電話有人接、問題有人管。”
最後,他頓了一下,語氣放慢了些:“最重要的一點,是客戶滿意度。我不說銷量,不說訂單量,我說的是客戶願不願意再找我們合作。你們每個人,都是公司的一麵鏡子。”
會議結束後,各個部門迅速行動起來。銷售組開始組織內部培訓,售後團隊調整排班,生產線上也開始對遮光模塊進行工藝優化。
劉好仃一邊巡視,一邊記錄下每個環節的執行情況。他發現,雖然整體進展順利,但有些細節還是需要進一步打磨。
比如,一位老銷售私下跟他抱怨:“劉哥,你說的新賣點我也懂,但客戶問起來總覺得底氣不夠足,畢竟市麵上也沒見過類似的東西。”
劉好仃笑了笑:“這不是壞事,說明我們走在前麵了。你不如換個角度——正因為沒人做過,才更值得介紹。客戶不就是喜歡新鮮玩意兒嗎?”
那位銷售想了想,點頭笑了:“也是哈,回頭我就這麼說。”
幾天後,市場調研小組開始全麵收集客戶反饋。方式多種多樣,有問卷調查、電話回訪,甚至還有視頻訪談。為了提高參與率,他們還準備了一些小禮品,像定製保溫杯、品牌雨傘什麼的,客戶隻要填寫反饋就能拿到。
結果比預想的好很多,大部分客戶都願意配合,而且反饋內容也很具體。
“遮光模塊確實方便,但有時候感應不夠靈敏。”
“客服響應快了不少,但遠程指導還需要加強。”
“整體使用體驗不錯,要是能加個自動清潔功能就更好了。”
這些信息被整理成報告後,送到了劉好仃桌上。他一頁頁翻著,眉頭時而皺起,時而舒展。
“看來我們的方向是對的。”他對小李說,“但也不能止步於此。客戶提的問題,都是我們可以改進的地方。”
於是,新一輪調整開始了。
研發部加班加點測試遮光模塊的感應係統,最終找到了一個優化方案:增加一組微調按鈕,讓客戶可以根據環境光線手動調節。雖然改動不大,但卻大大提升了使用體驗。
售後部門則著手開發一個簡易版的遠程視頻指導程序。客戶隻需掃碼,就能直接連線技術支持,實時查看操作步驟。這項服務先在南方幾個城市試點,反響還不錯。
生產方麵,劉好仃親自去車間和工人們溝通,了解調整工藝後的效率變化。他發現,雖然流程變了,但大家適應得很快,甚至有些人還提出了自己的改進建議。
“其實啊,咱們一線工人最有發言權。”他在一次會議上感慨道,“他們每天都在接觸產品,知道哪裡順手,哪裡彆扭。”
財務那邊也配合得很好,儘管預算有限,但他們優先保障了關鍵環節的資金投入,並且從其他非必要項目中節省了一部分開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