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漸深,廠區內依然亮著零星的燈光。劉好仃站在窗前,望著遠處忙碌的身影,心中默默許下一個承諾:
“我們會做到的。”
第二天一早,陽光剛爬上玻璃廠的屋頂,劉好仃已經坐在會議室裡,桌上攤開了一遝厚厚的環保政策文件和行業資料。
“昨晚我翻了幾個小時,發現這次標準確實比以前嚴了不少。”他一邊翻頁一邊說,“不過也不是無解的難題,關鍵是要找對技術路徑。”
小李抱著筆記本坐到桌邊:“我已經列了個清單,咱們現在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搞清楚,有哪些環保技術適合我們這種規模的玻璃廠。”
“沒錯。”劉好仃點頭,“這事兒不能拍腦袋決定,得靠數據說話。從今天開始,我們要啟動環保技術調研。”
話音剛落,會議室門被推開,老張、市場部的小王和其他幾位骨乾陸續進來。大家臉上還帶著昨夜未散的疲憊,但眼神裡透著一股乾勁兒。
“都來了?”劉好仃站起身,掃視一圈,“我知道你們最近都挺忙的,但現在這個節骨眼上,我們必須集中力量把這件事搞定。”
“劉哥你直說吧,怎麼分工?”小王率先開口。
“好。”劉好仃拿起筆,在白板上寫下幾個關鍵詞:廢氣處理、廢水回收、節能改造、員工培訓。
“我們分成四個小組,每組負責一個方向,各自收集資料、篩選信息、整理出可行的技術方案。”他說,“時間緊任務重,大家儘量每天碰一次頭,有問題及時溝通。”
“那我去查廢氣處理這塊。”老張自告奮勇,“我們廠最大的排放問題就在這塊。”
“我來查廢水回收。”小李舉手,“之前跟供應商聊過幾次,有點基礎。”
“那就這麼定了。”劉好仃笑了笑,“記住,不是誰做誰負責,是大家一起做一起負責。”
會議結束時,已經是上午十點。陽光透過窗戶灑在每個人的肩上,像是給這場突如其來的挑戰鍍上了一層溫暖的光。
接下來幾天,整個工廠像被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資料室成了臨時的“作戰指揮部”,堆滿了各種行業報告、學術論文、政府文件和企業案例。每個人都在埋頭翻閱,時不時傳來紙張翻動的聲音。
“這玩意兒寫得太專業了……”小李皺著眉頭盯著一份英文報告,“感覺像在看天書。”
“彆急,慢慢來。”劉好仃遞給他一杯茶,“先把重點標出來,回頭我們再請專家看看。”
“哎,我發現個有意思的。”老張突然從一堆資料中抬起頭,“有個玻璃廠用了一種新型的除塵設備,據說效果不錯,而且成本也不高。”
“在哪?”劉好仃立刻湊過去。
“這份行業期刊上。”老張指著一段文字,“上麵提到他們在山東的一家工廠做了試點,減排效果提升了將近四成。”
“這值得深入研究。”劉好仃拿出筆記本記下關鍵信息,“回頭我們聯係一下這家設備廠商,看看能不能實地考察一下。”
與此同時,其他小組也在緊鑼密鼓地推進工作。
小王負責節能改造部分,找到了幾項可以降低能耗的新工藝;行政那邊則開始著手準備員工培訓內容,打算從環保意識入手,讓大家從思想上重視起來。
“其實很多環保問題,都是操作不當引起的。”小王在會上分享,“隻要培訓到位,很多問題都能提前避免。”
“說得對。”劉好仃點頭,“環保不隻是技術和設備的事,更是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