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廠的清晨,陽光穿過廠房頂上的天窗,在水泥地上灑下斑駁光影。劉好仃站在培訓教室門口,手裡抱著一遝材料,眼神掃過陸續進來的員工們。有人打著哈欠,有人低頭玩手機,還有幾個老熟人湊在一起聊天,一副“這又是什麼形式主義”的樣子。
他不急,也不惱,隻是笑著往講台上一站,把材料往桌上一放,“啪”地一聲清脆響動,把大家的注意力都拉了過來。
“各位兄弟姐妹,早上好。”他聲音不大,卻帶著一股子不容忽視的勁兒,“我知道有些人覺得來這兒是浪費時間,不如去車間乾活實在。但我要說一句——咱們現在乾的,比乾活還重要。”
台下一片安靜,有幾個打瞌睡的也睜開了眼。
“你們知道上個月隔壁那家玻璃廠為啥突然關門了嗎?”劉好仃頓了頓,目光掃過全場,“不是經營不善,也不是政策調整,是因為環保不達標,被環保局勒令停產整頓。他們當時也是覺得自己設備沒問題,結果一個檢測不合格,整個廠就停了,幾百號人放假等通知。”
這話一出,底下有人開始低聲議論,顯然沒想到事情這麼嚴重。
“所以啊,彆以為環保離我們很遠。”劉好仃繼續說道,“它就在我們每天的操作裡,就在我們打開的閥門、關閉的開關、檢查的壓力表中。做得好,廠在人在;做不好,廠沒人心散。”
這句話說完,教室裡的氣氛明顯變了,原本鬆散的人群坐直了身子,連最不愛聽講座的老張也認真起來。
接下來的內容,劉好仃準備得很用心。ppt一頁頁翻過,他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環保法規和行業標準,時不時穿插一些實際案例,讓大家聽得明白、記得住。
“比如這個除塵係統,它就像咱們的‘肺’。”他指著投影儀上的一張圖,“如果它堵了、壞了,粉塵排不出去,車間空氣質量下降,影響的不隻是環境,更是咱們自己的健康。”
有員工點頭,有人掏出本子記筆記,還有人小聲嘀咕:“原來我昨天那個操作差點超標了……”
到了案例分析環節,劉好仃特意挑了一個跟自家廠情況差不多的例子。這家廠因為廢氣處理設備維護不到位,導致排放超標,最終被罰款還停產整改。
“你們看,他們的問題是不是我們也可能遇到?”他問得直接,“如果我們平時不注意保養設備、不及時排查隱患,遲早也會出問題。”
“那怎麼才能避免?”前排一個年輕工人忍不住開口。
“很簡單,四個字:責任到人。”劉好仃答得乾脆,“每台設備都要有人負責,每次巡檢都要有記錄,每個異常都要有反饋。這不是為了應付檢查,而是為了咱們自己。”
討論環節一開始,氣氛還有點冷場,但劉好仃不著急,他提了個問題:“如果現在讓你們改進一下車間的通風係統,你會怎麼做?”
這個問題像是打開了話匣子,幾個平時不太愛說話的工人也開始發言。有人說可以加裝風扇,有人說應該定期清理管道,還有人提出可以安裝傳感器監測空氣成分。
“不錯不錯!”劉好仃一邊聽一邊點頭,“這些都是好建議。我看哪個可以先試點,回頭咱們一起評估效果。”
培訓進行到中午,大家竟然沒人提前離開,反而有不少人主動留下來繼續提問。劉好仃一一耐心解答,甚至臨時加了一段關於日常環保小技巧的分享。
“其實環保並不難。”他說,“關鍵是要把它當成一種習慣。比如你洗手關水龍頭的時候多擰半圈,省下的水可能不多,但每個人每天多做一點點,積少成多,就是大改變。”
午休結束,劉好仃剛想坐下喝口水,就被幾個年輕人圍住了。
“劉哥,你說我們提的建議真的能被采納嗎?”其中一人問。
“當然。”劉好仃笑了笑,“我從不畫空餅。你們提得好,我們就改,改得好,我們就獎勵。環保不是一個人的事,是咱們所有人的事。”
午後陽光正好,透過窗戶照進教室,給每個人的臉上都鍍上一層柔和的光。劉好仃看著這群曾經對環保漠不關心的工人們,心裡一陣欣慰。
他知道,今天這場培訓,已經悄悄在他們心裡種下了種子。
培訓結束後,劉好仃整理資料時,發現桌上多了一張紙條,上麵寫著:
“劉哥,以前總覺得環保是彆人的事,今天聽完課才知道,原來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出改變。謝謝你!”
他笑了,隨手把紙條折了折,塞進了口袋。
傍晚下班前,劉好仃走出廠區,遠遠望著那些已經穩定運行的環保設備,心中踏實了不少。他知道,光靠設備還不夠,真正的環保,還得靠人。
而今天,他已經邁出了最重要的一步。
“劉哥,今晚慶功宴去不去?”小王探頭問。
“去。”劉好仃笑了笑,“不過明天早上六點,我還得來巡檢。”
“明白!”小王豎了個大拇指,“您真是勞模中的戰鬥機。”
劉好仃搖搖頭,笑著往門外走。身後,廠區燈光漸次亮起,像是夜空灑落的星辰,溫柔而堅定。
他深吸一口氣,腳步輕快了許多。
喜歡深圳玻璃廠打工記請大家收藏:()深圳玻璃廠打工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