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仃站在辦公室窗前,望著窗外陽光下的廠區,心裡卻一點都輕鬆不起來。
培訓的事剛告一段落,工人們的態度明顯轉變了,環保意識也上來了。可他知道,光靠“覺悟”是撐不起一個廠子的。製度才是長久之計。沒有規矩,再好的理念也容易走樣、變味,甚至被拋在腦後。
他摸了摸桌上的筆記本,那上麵密密麻麻記滿了這段時間的工作重點和員工反饋。尤其是昨天開會時,一位車間負責人提到某個角落的廢氣排放口平時沒人注意,偶爾會有人圖省事直接繞過處理設備排出去。
這事兒讓劉好仃心頭一緊——環保不是一陣風,得有章法、有監督、有獎懲,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他歎了口氣,翻開筆記本,準備起草規章製度的框架。
開頭幾天,劉好仃像個陀螺一樣轉個不停。
他先整理了之前幾個月的環保工作記錄,把常見的問題、操作流程、設備維護要點都列出來。然後召集各部門負責人開了個會,讓大家提意見,看看哪些環節最容易出問題,哪些地方需要特彆強調。
會上氣氛挺熱烈,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說出了不少實際困難和隱患。比如:
“有時候為了趕產量,設備巡檢就草草帶過了。”
“有些新來的員工根本不知道環保指標是什麼,隻管完成任務。”
“車間交接班的時候,環保事項經常漏掉,沒人提醒。”
劉好仃一邊聽一邊記,筆尖幾乎沒停過。等大家都說完,他已經有了個大致的框架。
晚上回到家,他又加班到深夜,把白天收集的信息梳理成條理清晰的章節:總則、責任劃分、日常管理、監督機製、獎懲辦法……
寫完最後一行字,他揉了揉眼睛,伸了個懶腰,心想:“總算有個樣子了。”
接下來的半個月,劉好仃開始逐個崗位落實環保責任。
他每天早上比彆人早來半小時,拿著筆記本挨個車間轉悠。遇到熟人就打個招呼,順便問幾句:“你們這兒粉塵怎麼控製?”、“廢料是怎麼分類處理的?”、“有沒有專門的人負責巡查?”
有一次他在三號車間碰上個老工人,正蹲在一台除塵設備旁邊檢查壓力表。兩人聊了幾句,劉好仃順手記下了幾個關鍵點。
“我們這個設備每隔兩小時就得查一次,不然容易堵。”老工人邊說邊擰開蓋子,“上次就是忘了查,結果車間飄了一整天灰。”
“那你現在每天都按時檢查嗎?”劉好仃問。
“那當然,這玩意兒要是壞了,咱們自己吸進去的灰塵還少得了?”老工人笑著拍了拍胸口,“我現在比老婆婆還勤快。”
劉好仃點點頭,把這些細節都加進了製度裡,還特意注明了每台設備的責任人和巡檢頻率。
後來,他還找了幾位年輕工人談心,聽聽他們對環保的看法。有位小夥子說:“其實我們也想做好,但有時候不知道怎麼做才對,也不知道做得好不好會不會有人知道。”
這話讓劉好仃沉思良久。他知道,製度不僅要規定責任,還得讓人看到努力的價值。
製定獎懲措施是最難的一環。
劉好仃翻了好幾家同行企業的資料,發現有的廠乾脆設了個“環保之星”,每月評一次,發獎金;有的則是搞積分製,做得好加分,扣分多了要罰款。
他覺得這些方法都不錯,但得結合自家廠的情況調整一下。畢竟工資水平、人員結構都不一樣。
於是他召集了幾位員工代表,開了個小會,聽聽他們的想法。
“我覺得不能隻罰不獎。”一位女員工說,“大家都是打工的,誰也不想天天被批評。”
“我也同意。”另一位年輕人接過話頭,“如果做得好能有點小獎勵,比如多休半天假或者發點生活用品,大家肯定更有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