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仃站在廠區公告欄前,看著那張剛剛貼上去的《玻璃廠環保管理製度》,心裡像吃了顆定心丸似的踏實。陽光暖洋洋地灑在紙麵上,映得字跡格外清晰。
他轉身離開時,聽見幾個工人圍在公告欄邊低聲議論:“這回是動真格的了。”“可不是嘛,聽說以後每個月都要檢查,做得不好的還得扣績效。”
劉好仃沒停下腳步,嘴角卻微微上揚。他知道,製度剛出台的時候總會有人嘀咕幾句,但隻要執行到位,規矩就會慢慢變成習慣。
第二天一早,全廠員工集合在車間門口。劉好仃站在臨時搭起的小講台上,清了清嗓子,開口道:“各位,新製度已經貼出來了。我知道有些人可能覺得麻煩,甚至有點抵觸,但我想說——這不是誰跟誰過不去的事兒,而是咱們自己對自己的負責。”
台下一片安靜,有幾個老員工皺著眉,像是還在消化這句話。
“我給大家打個比方。”劉好仃笑著繼續,“就像咱們家裡的鍋碗瓢盆,用完不洗,下次做飯就容易糊鍋底。環保也是一樣,今天圖省事,明天就可能出大問題。”
人群中傳來幾聲輕笑,氣氛緩和了不少。
“所以接下來我們會分小組進行日常巡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每個人都是環保的一份子,誰也不能掉鏈子。”
散會後,劉好仃找了幾位組長單獨聊了聊,了解他們手下員工的具體情況。“你們那邊有沒有特彆難搞的?”他問三號車間的老李。
老李撓了撓頭:“有個小夥子最近總愛偷懶,讓他巡檢設備,他說‘反正又不是我家的’。”
劉好仃點點頭:“你讓他來找我一趟。”
中午飯點,那個叫小王的年輕工人果然來了辦公室。他低著頭,手裡還拿著半塊沒吃完的饅頭。
“坐。”劉好仃指了指椅子,“聽老李說你對環保製度有點意見?”
小王抬起頭,眼神裡帶著點不服氣:“不是意見,就是覺得沒必要這麼嚴。我們乾一天活挺累的,還要天天查這查那,哪有那個精力。”
劉好仃笑了笑:“你今年多大?”
“二十五。”
“那你爸媽呢?”
“在家種地。”
“你想不想讓他們也能喝上乾淨水、呼吸新鮮空氣?”
小王愣了一下,沒說話。
“我告訴你,咱們這片區域的地下水已經被汙染過一次了。現在雖然治理好了,但如果大家都不當回事,遲早還會出問題。”劉好仃語氣平和,但句句都戳中要害,“你可能覺得自己隻是個小工,乾完活領工資就行。可你要知道,環境變差,最先受害的就是咱們這些普通老百姓。”
小王低頭咬了一口饅頭,嚼得慢了些。
“這樣吧,”劉好仃接著說,“從下周開始,你跟我一起巡檢幾天,親自看看那些設備是怎麼運轉的,感受一下環保到底是不是‘多此一舉’。”
小王點了點頭,臨走前猶豫了一下,還是說了句:“謝謝劉哥。”
幾天後,檢查工作正式展開。劉好仃把廠區劃分成五個片區,每組三人,輪流負責不同區域。他還特意給每個小組配備了便攜式檢測儀,確保數據準確。
天氣熱得厲害,穿著工作服在車間裡轉一圈,衣服都能擰出水來。但劉好仃堅持每天帶隊巡查,有時候一站就是兩小時。
有一次,在四號車間的一個角落,檢查人員發現地麵有些潮濕,而且空氣中隱約有一股刺鼻的味道。
“這是不是……泄漏了?”一個年輕的檢查員皺著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