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仃站在窗邊,手裡端著一杯剛泡好的菊花茶,看著窗外的綠樹在風中輕輕搖晃。廠裡的環保製度已經順利運行了一個多月,員工們從最初的抵觸到現在主動參與,甚至還有人開始提建議、搞創意。他心裡踏實了不少,但總覺得,這還隻是個開始。
“劉哥!”小王敲了敲門,手裡拿著一遝資料,“技術部那邊說,上次那封匿名信提到的新材料,他們找到了幾家供應商,可以試一下。”
劉好仃接過資料翻了翻,點了點頭:“行,先安排試驗小組試試看。對了,下周的會議準備得怎麼樣了?”
“ppt我都做好了。”小王笑著說,“不過說實話,我還不太明白綠色生產到底是個啥概念。”
劉好仃笑了笑,把茶杯放下:“簡單點說,就是咱們不僅要做到達標排放,還要在整個生產過程中減少資源浪費、提高效率,用更環保的方式去製造產品。”
“聽起來有點像‘既要馬兒跑,又要馬兒少吃草’?”小王眨眨眼。
“差不多吧。”劉好仃拍拍他的肩膀,“不過這次不是讓馬兒受苦,而是要給馬兒換上更好的鞍。”
會議室裡坐滿了人,空調吹出的涼風讓人精神一振。劉好仃站在投影幕布前,打開了ppt。
“大家都知道咱們廠最近環保工作做得不錯,”他開口說道,“但今天我要講的是——綠色生產。”
底下有人低聲嘀咕:“綠色生產?聽著像是種菜。”
劉好仃沒理會,繼續往下講:“綠色生產不是口號,也不是負擔,而是一種趨勢,一種機會。舉個例子,有一家玻璃廠,原本每年光是能源消耗就占成本的三成,後來他們引進了一套節能設備,雖然前期投入不小,但三年下來省下的錢足夠回本不說,還拿到了政府補貼,產品質量也提升了。”
有人抬頭了,眼神裡多了幾分興趣。
“當然,我知道你們會擔心兩個問題:一是成本會不會太高,二是我們有沒有能力做這件事。”劉好仃頓了頓,“我想說的是,綠色生產不是一蹴而就的革命,而是一場循序漸進的進化。我們可以從小處著手,比如優化流程、改進設備、提升原材料利用率,這些都不需要一次性大投入,但累積起來效果驚人。”
“那我們要怎麼開始?”一個老工人問。
“第一步,就是今天這個會議的目標。”劉好仃指著屏幕上的標題,“我們要設定目標,明確方向,然後一步步去實現它。”
接下來的時間裡,劉好仃一邊講解,一邊回答各種提問。有人問原材料能不能換,有人關心工藝會不會變複雜,還有人擔心培訓時間不夠。
劉好仃一一解答,最後總結道:“綠色生產不是一個人的事,也不是管理層的任務,而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隻要我們一起努力,就沒有邁不過去的坎。”
會議結束後,小王湊過來:“劉哥,我覺得你剛才說得挺有道理的,但我還是有點迷糊,咱具體該怎麼做?”
“彆急,明天就開始討論。”劉好仃笑著拍了拍他的背,“今晚回去好好想想,明天咱們頭腦風暴。”
第二天一早,會議室再次熱鬨起來。桌上擺著白板和幾張寫滿字的便簽紙,大家都圍坐著,氣氛輕鬆又認真。
“誰先來?”劉好仃環視一圈。
“我來吧。”一位年紀稍長的技術員開了口,“我覺得可以從原材料入手。咱們現在用的玻璃原料都是傳統配方,如果能找到更環保、更容易回收的材料,是不是能降低汙染?”
“這個思路不錯。”劉好仃點頭,“記下來。”
“我覺得設備也可以考慮升級。”另一位年輕員工接著說,“有些老機器能耗高,效率低,換成節能型的,說不定還能提升產量。”
“對,我也覺得流程優化很重要。”小王也插話,“比如咱們熔煉玻璃的時候,溫度控製能不能再精細一點?這樣既能節省能源,又能保證質量。”
“沒錯,這些都是切入點。”劉好仃拿起筆,在白板上寫下幾個關鍵詞,“大家不要怕想法不成熟,想到什麼就說什麼,我們先把所有的可能性都列出來,然後再篩選可行的方案。”
討論進行得很熱烈,有人提出改進包裝方式以減少塑料使用,有人建議將廢熱回收用於其他工序,還有人提議引入數字化監控係統,實時掌握能耗數據。
“看來咱們廠裡藏龍臥虎啊。”劉好仃笑著感慨,“以前我還擔心大家思維固化,沒想到一個個都這麼有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