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仃站在辦公室窗前,手裡握著一杯剛泡好的茶。窗外的陽光灑在玻璃幕牆上,折射出柔和的光斑,像是某種無聲的鼓勵。
綠色生產認證通過了,客戶找上門來了,宣傳也初見成效。按理說,這該是歇口氣的時候。
可他心裡清楚,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智能化轉型”,這個詞最近在他腦海裡反複出現。不是因為誰逼著他做,而是因為他自己看到了趨勢——不進則退,這是商場上最殘酷的現實。
他放下茶杯,轉身走到桌邊,拿起電話:“把各部門負責人叫來開會,下午三點,會議室。”
電話那頭傳來一聲應答,緊接著就是忙碌的腳步聲和傳話聲。
三點整,會議室坐滿了人。有人帶著筆記本,有人端著咖啡,還有人一臉疑惑:不是剛搞完綠色認證嗎?怎麼又要開會?
劉好仃清了清嗓子,掃視一圈,“各位,咱們廠子現在算是站穩腳跟了,環保這塊兒大家也都乾得不錯。但我想說的是,咱們不能隻停留在過去的成績上,接下來,我們要麵對一個新挑戰——智能化轉型。”
會議室裡一陣騷動。
“智能化?”小王皺眉,“劉哥,你是說要引進機器人那種?”
“差不多。”劉好仃點頭,“比如自動檢測設備、智能控製係統、數據采集分析係統……這些技術已經不是大企業的專屬了,很多同行都在用。咱們要是不跟上,遲早會被甩在後麵。”
“可問題是,”財務部的老陳推了推眼鏡,“智能化改造投入不小,咱這小本經營能撐得住嗎?”
“我也知道成本是個問題。”劉好仃笑了笑,“但我看過一篇報道,講的是江蘇一家玻璃廠,他們分階段引入自動化設備,三年內不僅收回了投資,還提高了三成產能。關鍵是要找準切入點,彆一開始就全鋪開。”
市場部的小趙若有所思地點點頭:“也就是說,我們要先搞清楚哪些環節最值得智能化?”
“沒錯。”劉好仃豎起一根手指,“比如質檢、原料調配、能耗監控這些環節,都是我們可以優先考慮的方向。”
氣氛漸漸熱了起來,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起來。
“那我們現在就開始收集資料吧?”技術部的小李問。
“對,馬上安排。”劉好仃拍板,“明天開始,你們分頭行動,收集市麵上現有的智能化設備和技術信息,特彆是適合我們這種中型玻璃廠的方案。”
會議結束時,天已經快黑了。劉好仃走出會議室,聽見身後有人低聲議論:“這回怕是要折騰一陣子了。”
他沒回頭,隻是笑了笑。
第二天一早,整個廠區就熱鬨了起來。
技術組的人忙著上網查資料、打電話谘詢廠商;財務組開始核算各項可能的支出;生產部門也在梳理當前流程,看看哪裡效率低、容易出錯,適合作為智能化改造的突破口。
中午吃飯時,劉好仃正端著飯盤往休息室走,迎麵撞上了行政部的小林。
“劉哥,我剛才整理資料的時候發現個有意思的東西。”小林神秘兮兮地說,“有個廠家推出了一款智能檢測設備,據說可以自動識彆玻璃中的氣泡、雜質、厚度偏差等問題,準確率高達99.8。”
“哦?”劉好仃來了興趣,“價格呢?”
“有點貴。”小林吐了吐舌頭,“一套下來大概要七十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