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仃站在廠區門口,看著晨光灑在玻璃幕牆上,折射出一片柔和的金黃。他手裡拎著個保溫杯,腳步輕快地往辦公室走。昨晚上他躺在床上翻來覆去地想,智能化轉型這事,真不是一個人能搞定的,得靠團隊。
一進辦公室,就看到小趙已經在桌邊等著了,手裡拿著筆記本,一臉興奮:“劉哥,我昨晚查了一宿資料,發現市麵上的智能質檢設備可不止我們之前提到的那一款,還有幾家公司也做得不錯,性能參數都挺驚豔。”
“喲,看來你比我起得還早啊。”劉好仃笑著把杯子放下,“正好,今天我們就正式開始調研工作,先組建隊伍。”
會議室裡人陸陸續續到齊了。技術部的小李、財務的老陳、生產組的王姐、行政的小林……大家坐在一起,氣氛比上次開會輕鬆了不少。畢竟這次不是要搞什麼認證,而是去“找寶貝”的。
“咱們的目標很明確,”劉好仃開門見山,“就是找到最適合我們廠子的智能化方案。第一步,是組建一支靠譜的調研小組。”
話音剛落,王姐就皺眉道:“劉哥,我這邊正趕一個緊急訂單,怕是騰不出手來。”
劉好仃點點頭,轉頭看向生產主管老張:“你們那邊還能再安排一下嗎?讓王姐先把手上活兒處理完,後麵再參與進來。”
老張點頭:“行,我來協調。不過我倒是想起來,前幾天收到一批國外先進生產設備的資料,可能對你們有幫助。”
“哦?”劉好仃眼睛一亮,“在哪?”
“在我桌上,回頭我拿過來給你們看看。”
就這樣,調研小組算是初步成立了。考慮到部分成員確實脫不開身,劉好仃也安排了遠程協作機製,讓大家即便不在現場也能參與討論。
接下來幾天,整個團隊就像被按下加速鍵一樣忙碌起來。
小趙負責從行業網站和新聞報道中搜集信息;小李則盯著論壇和技術社區,希望能挖到一些前沿動態;小林跑了幾趟行業協會,申請試用了幾個專業數據庫;老陳則一邊核算預算,一邊研究不同廠家的價格策略。
“這玩意兒價格真是參差不齊啊。”老陳一邊翻資料一邊搖頭,“有的設備便宜點但功能有限,貴的又太燒錢。”
“彆急,先列出來,我們慢慢比較。”劉好仃安慰道。
一天中午,小林興奮地衝進會議室:“我發現個有意思的東西!有個科技公司正在研發一種新型智能切割技術,據說能根據玻璃厚度自動調整切割角度,誤差不超過0.1毫米。”
“這麼牛?”小李瞪大眼,“有沒有視頻或者測試數據?”
“論壇上隻有一段模糊的視頻,沒詳細說明。”小林聳肩,“但我記下了這家公司名字,我們可以聯係他們了解更多信息。”
“好,記下來。”劉好仃拿起筆,在本子上寫了個名字,“回頭我們列個重點名單,優先拜訪。”
說到拜訪,自然離不開專家谘詢。可專家的時間哪有那麼容易預約?
劉好仃打了好幾個電話,終於通過一位老朋友牽線搭橋,約到了一位業內知名專家。對方答應抽空接待他們,但時間隻有半小時。
“半小時夠乾啥?”小李嘀咕。
“夠我們問最關鍵的問題。”劉好仃笑著說,“關鍵是我們得準備充分。”
於是,大家分工合作,整理出了一個詳細的調研問題清單,涵蓋了當前生產線的瓶頸、設備選型建議、員工培訓方式等多個方麵。
見麵那天,劉好仃帶著小李和小趙提前十分鐘到了專家辦公室。
專家是個年過五十的教授,頭發花白,眼神卻格外犀利。他聽完介紹後,隨手翻了翻他們帶來的資料,點了點頭:“看得出來,你們是有備而來。”
“我們是真心想做智能化升級。”劉好仃認真地說,“但我們是傳統工廠出身,很多東西都不懂,希望您能給我們一些建議。”
專家沉吟片刻,開口道:“智能化不隻是買幾台機器那麼簡單,它是一個係統工程。你要考慮設備能不能和現有流程兼容,還要考慮員工能不能適應新操作方式,甚至管理模式都要相應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