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仃站在辦公室窗邊,手裡端著那杯永遠泡得有點濃的茶。陽光透過玻璃,在桌麵上投下一道道細碎的光斑,像是某種神秘的信號。
“資料都收齊了嗎?”他頭也不回地問。
“齊了。”小趙抱著一摞文件從門口探出腦袋,“整整三十七份方案,看得我眼都花了。”
“不急。”劉好仃笑了笑,“咱們這不是在找答案,是在挑未來。”
會議室裡已經擺好了長桌,上麵鋪滿了各種打印資料、電子表格和手寫的備注。技術部的小李坐在角落裡敲鍵盤,老陳一邊翻賬本一邊搖頭,王姐剛處理完生產訂單也趕了過來,連一向低調的行政小林都帶來了幾份特彆標注過的資料。
“大家辛苦了。”劉好仃環視一圈,語氣輕鬆,“現在我們手上掌握的信息,可以說是全廠曆史上最全麵的一次智能化調研成果。接下來,就是把它們整理清楚,找出最適合我們的路。”
“這事兒可不容易。”老陳歎了口氣,“有些方案看著挺牛,但價格高得離譜,咱這預算頂多買個開機儀式。”
“彆急嘛。”劉好仃笑著拍了拍他的肩膀,“咱們先分類整理,再根據實際情況篩選。就像炒菜,你總得先把食材準備好,才知道怎麼搭配味道最好。”
於是,一場“數據大清洗”開始了。
小趙負責收集所有成員手裡的資料,小李幫忙歸類,王姐用她多年生產經驗判斷哪些方案更貼合實際操作流程,小林則在一旁錄入電子表格,方便後續比對分析。
“這份有意思。”小林忽然指著一份資料,“這個智能質檢係統,不僅檢測精度高,還預留了升級接口,據說以後可以接入ai學習模型。”
“哦?”劉好仃湊過去看了看,“這倒是個加分項。”
“不過目前還沒開放具體功能,廠商說是還在調試。”小林補充道。
“那就記下來,作為潛在選項。”劉好仃拿起筆,在白板上寫下幾個關鍵詞:質檢、升級空間、兼容性。
幾個小時下來,資料終於整理完畢。團隊成員圍坐在會議桌前,麵前是一張詳細的評分表。
“接下來是打分環節。”劉好仃清了清嗓子,“我們會按照五個維度來評估:成本、實用性、兼容性、升級潛力和實施難度。每項滿分十分,最後加權算出綜合得分。”
“我先說一個。”小李舉手,“有個配料控製係統,自動化程度很高,能節省不少人工成本。但它需要更換部分現有設備,初期投入不小。”
“成本扣兩分,實用性加一分。”劉好仃邊記邊說,“這個我們得考慮進去。”
“還有一個切割設備,誤差隻有0.1毫米,比專家說的還精確。”小林興奮地說,“但問題是,它需要配套的冷卻係統,不然容易過熱。”
“實用性強,但兼容性差。”王姐點頭,“如果我們車間沒做相應改造,裝上去反而麻煩。”
“那就先標記下來,作為未來可能合作的對象。”劉好仃寫下了“待跟進”。
輪到老陳發言時,他推了推眼鏡:“有一個能耗監控係統,雖然功能不算特彆炫,但勝在穩定可靠,而且價格適中。我覺得它很適合我們現在的情況。”
“聽起來不錯。”劉好仃點頭,“性價比高,就衝這點,給它加點分。”
經過一番激烈討論,最終篩選出了四個候選方案:
智能質檢係統高精度、有升級潛力)
配料自動控製係統高效節能、需設備更新)
能耗監控係統穩定實用、性價比高)
智能切割設備精準度高、配套要求高)
“這四個方案各有千秋。”劉好仃總結道,“但我們不能隻看表麵,得深入分析。”
“其實還有個事。”小趙突然插話,“我在論壇上看到有人提到,那個質檢係統的開發公司最近正在跟一家大型建築企業合作,說不定他們已經在優化產品了。”
“這倒是條好消息。”劉好仃眼睛一亮,“如果真有進展,說明市場認可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