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仃坐在辦公室裡,手裡還端著那杯涼透的茶。窗外陽光正好,照得玻璃上的水漬閃閃發亮,像是某種信號在提醒他:事情還沒完。
他剛從會議室回來,彙報結束後的氣氛比他預想的要輕鬆一些。廠長沒有再追問那個一閃而過的信號,副廠長也隻是淡淡地說了句“後續關注一下”,但劉好仃心裡清楚,這不過是風暴前的平靜。
智能化管理帶來的效率提升是顯而易見的,可它也像一麵鏡子,把原本藏在暗處的問題全都映了出來——比如供應鏈。
“以前靠經驗做事,現在靠數據說話。”這是他在會上說的最後一句話。但他沒說的是,數據隻能告訴你問題在哪,解決它,還得靠人,靠流程,靠整個鏈條上的每一個環節都順暢運轉。
他放下茶杯,打開係統後台,調出最近三個月的物料采購和庫存記錄。屏幕上跳出來的信息讓他皺起了眉頭:有三個關鍵原材料的到貨時間波動極大,最長的一次延遲了整整五天。
“這不是設備的事兒了。”他自言自語,“這是供應鏈的事兒。”
他站起身,走到窗邊,看著廠區裡來往的運輸車,忽然意識到一個問題——過去他們隻關注生產端的數據,卻忽略了原材料這一頭。如果供應鏈不穩定,哪怕生產線再智能,也會被卡住脖子。
“得動一動了。”他說著,拿起手機撥通了小王:“小王,你現在有空嗎?我有點新想法。”
電話那頭傳來翻紙的聲音:“我在整理a線的數據呢,不過聽你語氣,好像是大事?”
“嗯,”劉好仃笑了笑,“咱們得開始優化供應鏈了。”
場景1
三天後,劉好仃召集車間、倉庫和采購三部門負責人開了個會。會議主題隻有一個:梳理當前供應鏈流程圖。
一開始大家還有點摸不著頭腦,直到劉好仃把一張白板掛上牆,上麵寫著幾個大字:“我們到底怎麼進材料的?”
“這還用問?”采購老張笑嗬嗬地說,“當然是我們下單,供應商發貨唄。”
“那你知不知道每次下單之後,倉庫什麼時候接收到通知?車間又是什麼時候知道這批料來了?”劉好仃反問。
會議室頓時安靜了下來。
“這個……好像沒人專門負責同步吧?”倉庫李姐遲疑地說。
“那就是各自為政咯?”劉好仃點點頭,“那你們三個部門分彆畫一份流程圖出來,明天交給我。”
第二天,三份流程圖擺在了桌上。每一份都像是在講不同的故事。
采購那邊畫的是“從下單到付款”的完整路徑;倉庫的是“從收貨到入庫”的操作步驟;車間的則是“從領料到使用”的需求反饋。
“你們三個加起來,都不算完整。”劉好仃指著其中一份,“這份流程裡連審批都沒寫進去。”
“哦,那個是我們口頭確認的。”老張撓了撓頭。
“那要是口頭確認出了問題怎麼辦?誰負責?”
會議室再次陷入沉默。
“這樣不行。”劉好仃拍了拍手,“咱們得統一口徑。今天下午,大家一起重新梳理一遍流程。”
於是,三個人圍坐在白板前,一邊回憶日常操作,一邊互相補充細節。最終,他們畫出了一張真正屬於整個工廠的供應鏈流程圖。
但在最後核對單據時,劉好仃發現了一份遲到三天的原材料單據。那上麵標注著“臨時換供應商”,卻沒有審批簽字。
他盯著那行字看了很久,然後把它單獨複印了一份,放進自己的筆記本裡。
場景2
流程圖搞定後,劉好仃決定識彆出供應鏈中最關鍵的三個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