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仃坐在辦公室的舊椅子上,腳邊堆著三摞紙——采購記錄、物流合同和庫存清單。他剛從倉庫回來,身上還帶著一股淡淡的玻璃粉味道。
“這事兒得從頭來。”他自言自語,拿起最上麵那本泛黃的采購檔案翻了翻,眉頭越皺越緊。
這些資料像是被時間遺忘的寶藏,藏在角落裡,落滿灰塵。電子係統倒是還在運行,但數據格式五花八門,有些年份甚至隻有手寫賬本。劉好仃看著眼前一堆混亂的信息,心裡有點發毛,但還是咬牙開了工。
“老張!”他朝門口喊了一聲,“你帶幾個老員工,先把這三年的紙質單據按月份整理出來。”
老張探了個腦袋進來:“你是想讓我退休前再體驗一把圖書管理員的感覺?”
“差不多,”劉好仃笑著點頭,“不過咱們這是供應鏈圖書館。”
幾個人花了整整兩天,才把那些散落在各個櫃子裡的單據歸整成冊。就在整理到去年第三季度時,一張夾在中間的手寫便條引起了劉好仃的注意。字跡歪歪扭扭,寫著:“某批次砂石含鐵量異常,影響成品透光率。”
他盯著那句話看了好一會兒,然後把它單獨抽了出來,放進一個貼著“待查”標簽的文件夾裡。
與此同時,it部門那邊也在加班加點地恢複舊數據庫備份。小王一邊敲鍵盤一邊嘀咕:“劉哥,你這是要把我們送進數據墳墓啊。”
“彆抱怨,等你們以後退休了,還能跟孫子吹牛說,爺爺當年拯救過整個廠的供應鏈。”
小王歎了口氣,繼續敲他的代碼。
幾天後,采購記錄終於彙總完成。劉好仃看著電腦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數據,心裡卻並不輕鬆。他發現,有三種關鍵原材料的供應商過於集中,幾乎都依賴同一家公司。而這家公司最近幾次交貨時間波動極大,最長的一次延遲了將近一周。
“這不是靠不靠譜的問題,而是風險問題。”他在筆記本上寫道。
接下來是物流環節。這一塊比采購更複雜。不同運輸線路由多家物流公司負責,每家的報表格式都不一樣,有的用exce,有的用ord,還有兩家直接發pdf掃描件過來。
“這哪是物流信息,簡直是拚圖遊戲。”劉好仃一邊吐槽一邊開始手動整合數據。
他讓團隊把所有物流合同和月報表收集起來,然後統一導入exce表格。經過一番“數據煉丹”,他們終於做出了第一版物流運輸路線圖。
圖一顯示出來,劉好仃就注意到一條奇怪的路線。這條線路頻繁出現在圖表中,看起來像是繞了一個不必要的彎路。
“為什麼每次都要繞行?”他指著地圖問小王。
小王看了看合同:“因為這家物流公司有自己的調度安排,我們沒提具體路線要求。”
“那下次得加上。”劉好仃記下這個點,“省下的油錢,夠給倉庫多裝兩盞燈。”
搞定物流之後,是庫存盤點。
這項工作一開始沒人願意乾,大家都覺得庫存就是個數字,清不清差彆不大。直到劉好仃親自帶隊去倉庫抽查,才發現問題比想象中嚴重得多。
“賬麵顯示有五百噸純堿,實際隻有一百七十噸。”李姐一邊數貨一邊搖頭,“這差得也太離譜了。”
“不是差得離譜,是根本沒認真盤過。”劉好仃接過她手裡的記錄本,翻了幾頁,“這樣下去,遲早要出事。”
於是他們決定啟動現場清點計劃。三人小組每天早上先去倉庫轉一圈,重點檢查高價值物料和長期未動的存貨。
就在清點過程中,他們在角落裡發現了兩箱特種防火玻璃。包裝完好無損,生產日期顯示是三年前入庫的。
“誰還記得這是什麼時候買的?”劉好仃拿著標簽問。
沒人回答。
“我記得好像當時是為了某個項目專門訂製的。”小王試探性地說。
“後來呢?”
“後來那個項目取消了……”
劉好仃看著那兩箱玻璃,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把這件事也記了下來。
隨著各項數據逐漸清晰,劉好仃的心情卻越來越沉重。他原本以為供應鏈隻是流程上的小問題,現在看來,它更像是一個隱藏多年的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引爆。
那天晚上,他獨自一人留在辦公室,把所有資料攤開在桌上,開始梳理現狀。
采購端:過度依賴單一供應商,缺乏備用渠道;
物流端:運輸路線混亂,存在非必要繞行;
庫存端:賬實不符,部分物料長期滯留無人問津。
他把這些內容一項項寫下來,最後在紙上畫了個圈,把三個問題全部框進去。
“這三個環節各自獨立,卻又相互牽連。”他在旁邊寫下,“如果其中一個出問題,其他兩個也會跟著受牽連。”
窗外的風輕輕吹進來,帶動窗簾微微擺動,幾片樹葉飄落在窗台上。
劉好仃合上筆記本,喝了口涼掉的茶,望著天花板出了會兒神。
他知道,自己已經摸到了供應鏈問題的核心,但真正要解決它們,還得靠更多數據、更多溝通,以及一次又一次的嘗試。
“明天開始,咱們得做個評估模型。”他對剛進門的小王說,“先看看哪些供應商最值得信賴,哪些路線最該優化。”
小王點點頭:“那你準備怎麼入手?”
劉好仃笑了笑,指了指桌上的文件夾:“先從這份‘含鐵量異常’的備注開始吧。”
窗外的陽光透過玻璃灑進來,在桌麵映出一道明亮的光影。風又吹了一下,那張手寫的便條輕輕晃動了一下,仿佛在提醒他: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喜歡深圳玻璃廠打工記請大家收藏:()深圳玻璃廠打工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