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陽光灑在玻璃廠倉庫的監控屏幕上,劉好仃坐在機房裡,手裡端著一杯剛泡好的茶,眼睛卻一動不動地盯著那張庫存周轉率圖表。
“這曲線……好像開始往下走了。”他喃喃自語,嘴角微微上揚。
小張湊過來一看,差點激動得把鼠標拍飛:“劉哥,你快看!庫存周轉率比上周提升了整整12!”
“嗯。”劉好仃點點頭,沒說話,隻是輕輕抿了一口茶。這味道還是熟悉的苦澀中帶著點回甘,就像這些年的工作一樣,忙歸忙,但總能嘗出點甜頭來。
幾天後,控製室牆上貼了一張大大的a3紙,標題寫著“庫存周轉率優化專項”。旁邊還附了一張手繪的流程圖,線條歪歪扭扭,像是小學生畫的,但內容清晰明了:從采購下單到生產領料,再到係統更新,每一步都標上了責任人和時間節點。
“這是誰畫的?”有人問。
“還能是誰?當然是劉工唄!”小陳笑著說,“他昨天中午吃飯的時候,一邊啃包子一邊拿筆在餐巾紙上畫的。”
大家笑作一團,氣氛輕鬆了不少。
劉好仃站在一旁,看著同事們圍在牆邊討論那些數字,心裡也暖洋洋的。他知道,這不是簡單的數據變化,而是整個團隊慢慢適應新係統的證明。
會議室內,幾個部門負責人坐在一起,桌上擺著三份材料:一份是最近三個月的庫存報表,一份是訂單變動記錄,還有一份是供應商交貨時間表。
“我們先看這組數據。”劉好仃指著投影幕布上的柱狀圖,“這種輔料,庫存積壓最多,周轉天數超過45天。而同期的使用量,隻有它庫存量的一半不到。”
采購主管皺眉:“這東西是我們按客戶訂單提前備的,結果後來那個項目取消了。”
“對,就是這個原因。”劉好仃點頭,“所以我們要做的不是責怪誰,而是建立一個更靈活的機製——訂單有變,采購也要及時調整。”
生產部的老李點頭:“我們車間這邊其實早就建議減少這類物料的批量采購,但之前流程不透明,信息傳達慢。”
“現在不一樣了。”劉好仃笑了笑,“有了這套係統,我們可以實時看到庫存情況,也能第一時間掌握訂單變化。”
會議室裡安靜了幾秒,隨後響起一陣翻資料的聲音。
“這樣吧。”采購主管主動開口,“以後重要物料的采購,我這邊每天早上開個短會,跟生產、倉儲碰一下當天的需求和庫存情況。”
“再加上係統預警提醒,”小張補充道,“如果某種物料連續三天庫存高於安全線,就自動彈窗提示。”
“好主意。”劉好仃滿意地點點頭,“這樣一來,咱們就能做到‘有需求才采購’,而不是‘為了采購而采購’。”
接下來的幾周,劉好仃親自帶隊,梳理了幾種長期滯銷的原材料,並製定了“優先使用+逐步清倉”的策略。
“這些材料雖然不是常用品,但也不是完全用不上。”他在車間現場對員工們說,“我們可以把它們用在一些小訂單上,或者作為備用庫存,避免浪費。”
一位老員工插嘴:“劉工,你說得容易,但我們怎麼知道哪些訂單可以用這些材料?”
“這個問題問得好。”劉好仃拿出一張表格,“我已經讓小張整理了一份‘替代材料對照表’,你們隻要輸入產品型號,就能看到有沒有可用的庫存材料。”
“哇,這太實用了!”幾個年輕人立刻圍了過來。
“還有哦。”劉好仃笑著繼續說,“我們還會定期組織‘庫存優化分享會’,誰提的建議被采納了,就發個小紅包,鼓勵大家多動腦筋。”
“劉哥你是越來越懂人心了啊。”小陳打趣道。
“這不是人心,這是人性。”劉好仃眨眨眼,“人嘛,都喜歡被認可,被激勵。”
某天下午,劉好仃走進倉庫時,正巧看到小陳在貨架前拿著掃描槍檢查庫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