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陽光依舊斜斜地灑進車間,玻璃在光線下折射出斑斕色彩。劉好仃站在窗邊,手裡拿著剛整理好的調研報告,目光落在封麵上那幾個字:“品牌定位與規劃——初步思路”。他輕輕歎了口氣,嘴角卻浮起一絲笑意。
“這事兒,總算邁出第二步了。”
昨天會議結束後,整個廠區像是被注入了一股新能量。市場部的小李已經出發去上課了,財務那邊也批下了預算。現在,輪到他親自來理清方向了。
他翻開筆記本,上麵密密麻麻記滿了客戶反饋、競品資料和團隊討論要點。這些信息像是一塊拚圖,雖然還缺了幾片,但大致輪廓已經顯現出來。
“先從最基礎的做起。”他說著,拿起電話,“喂,銷售部嗎?我這邊需要調取最近三個月的主要客戶反饋報告。”
對方沉默了一下:“這個……得找主管簽字才行,電腦有權限限製。”
劉好仃早料到這一關卡,語氣平穩地說:“你跟張主管說,是廠長特批的,用於品牌建設。”
電話那頭應了一聲,掛斷前補了一句:“等會兒我去拿紙質版給你送過去。”
放下電話,劉好仃靠在椅背上,望著天花板出神。他知道,要真正把品牌這件事落地,得先摸清楚客戶到底想要什麼,競爭對手都在做什麼,還有自己能提供什麼。
不一會兒,敲門聲響起。
“劉哥,這是你要的反饋彙總表。”一個年輕人遞上一遝打印紙,“主管讓我親手交給你。”
劉好仃接過,翻了兩頁,果然看到一條條真實的客戶評價。有表揚的,也有批評的,更有不少建議。他仔細瀏覽,突然注意到其中一條:
【某國客戶】:“產品性能穩定,包裝也很用心,但希望下次能在每箱外貼上更清晰的品牌標識,方便我們內部管理。”
他心裡一動,把這句話用紅筆圈了出來。
接下來幾天,他帶著團隊一頭紮進了調研工作。他們整理了近三年的出口數據,分析了不同地區客戶的偏好,還比對了三家主要競爭對手的品牌宣傳內容。
“這幾家都走的是高端路線。”一位質檢員一邊翻譯資料一邊說,“不過他們的ogo設計挺簡潔的,特彆是這家,用了一個‘greengass’的名字,主打環保理念。”
劉好仃點了點頭,在本子上寫下關鍵詞:環保、簡潔、國際感。
“咱們呢?”他問身邊的人,“你覺得我們的優勢在哪?”
“質量可靠,交貨準時,價格有競爭力。”有人回答。
“沒錯。”劉好仃合上本子,“但我們能不能再加點彆的?比如深圳本地的工藝特色?或者中國製造的獨特價值?”
會議室裡一時安靜下來,大家都在思考。
“其實,”一個年輕員工忽然開口,“我覺得我們可以打‘中國製造+深圳工藝’的概念。很多國外客戶對我們產品的第一印象就是‘做工精細’,而深圳又是全國製造業的標杆城市之一。”
劉好仃眼前一亮,把這個想法記了下來。
到了周五下午,會議室終於騰出來了。原本安排的技能培訓被拆分成兩場,錯開了時間。大家陸續進來,圍著桌子坐下,桌上已經貼滿了各種便簽紙,上麵寫著客戶反饋、產品特點、品牌關鍵詞。
“好了各位。”劉好仃站起身,拍了拍手,“今天不是彙報會,是頭腦風暴。我們要做的,是給咱們的產品,找一個能讓世界記住的名字。”
有人笑了:“劉哥,這任務可不小啊。”
“小不了。”劉好仃點頭,“但也不是天上摘星星,咱們一步步來。”
他打開投影儀,第一頁是一個問題:“我們是誰?我們要成為誰?”
接著,是客戶的真實反饋截圖,是競品品牌的對比圖,是工廠這些年來的出口記錄,也是一個個可能的品牌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