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仃坐在辦公室的桌前,手裡捏著一張打印出來的負麵評論彙總表,眉頭皺得能夾住一隻蚊子。
紙上的關鍵詞密密麻麻:質量差、服務慢、包裝破損……還有一條特彆刺眼——“劉工親自回應才有用”。
他抬起頭,看著窗外的生產線,玻璃在陽光下閃閃發亮,像極了那些曾經被他親手打磨過的鏡麵。可現在,這些鏡子映照出的,是一些不太好看的畫麵。
“王莉呢?”他問旁邊的李明。
“剛才去會議室布置下周的分析會材料了。”李明回答,“她說今天要把反饋分類做完。”
劉好仃點點頭:“叫她過來一下,還有小王也一起。”
不多時,王莉和小王一前一後進了門,手裡都拿著筆記本。
“咱們得先理清楚這些負麵聲音到底從哪兒來,”劉好仃把表格遞給他們,“不是為了刪帖,是為了聽清楚客戶到底哪裡不滿意。”
王莉翻了幾頁,歎了口氣:“數據量太大了,光是這三天的數據,就快上千條了,而且平台太多,微博、抖音、知乎、亞馬遜評論……根本沒法統一處理。”
“那就統一起來。”劉好仃說著打開電腦,點開一個共享表格,“這是我昨晚做的模板,你們看看。”
屏幕上是一個結構清晰的表格,分為“來源平台”、“關鍵詞”、“情緒指數”、“是否重複”幾個欄目,還設置了自動篩選功能。
“我讓技術組那邊幫忙加了個簡單的關鍵詞識彆腳本,”劉好仃指著屏幕,“隻要把評論粘進去,係統就能自動歸類,省不少時間。”
小王眼睛一亮:“劉哥你還會寫代碼?”
“不會,但我認識會寫的。”劉好仃笑著拍了拍他的肩膀,“乾活彆靠蠻力,得動腦子。”
接下來的十幾個小時裡,三人組幾乎沒怎麼休息,一邊整理數據,一邊聯係客服部門調取曆史投訴記錄。他們發現,大部分負麵評價集中在兩個方麵:產品質量不穩定,以及售後服務響應慢。
尤其是後者,有幾位客戶提到,產品出了問題之後打了幾次電話都沒人接,最後隻能自己找第三方維修。
“這不是小事。”王莉說,“我們品牌剛起步,客戶對我們的期待其實比大廠還高。”
“對啊,”劉好仃點頭,“因為他們願意相信一個新品牌,是因為看到了誠意。如果我們讓他們失望了,那不隻是丟了一個訂單的問題。”
於是,當天下午,劉好仃帶著王莉和小王召開了一個小範圍會議,目標很明確:找出重點客戶,一對一溝通。
“不能隻是發郵件,也不能隻讓客服打個電話。”他說,“我們要讓客戶知道,我們真的在意他們的意見。”
會議結束後,劉好仃親自撥通了三個客戶的電話。
第一個客戶是個年輕人,在杭州做家居設計,之前通過展會訂過一批定製玻璃。電話接通後,對方語氣冷淡:“你們的產品吧,做工是不錯,但售後太慢了。上次有問題,等了三天才有人回我。”
劉好仃認真聽著,沒有打斷,等對方說完後才開口:“非常抱歉給您帶來不愉快的體驗,我會親自跟進這個問題。您看這樣行不行,我們安排專人上門檢查,並且為您免費更換新的同款產品,另外再送一塊限量版玻璃藝術品作為補償。”
對方沉默了幾秒,語氣緩和了一些:“嗯……你們這個態度我還是挺認可的。”
第二個客戶直接掛了電話,第三次撥打才肯接,原來是以為又是推銷電話。聽到劉好仃自我介紹後,對方愣了一下:“你是那個劉工?視頻上那個?”
“是我。”劉好仃笑,“聽說您對我們有些意見,我想親自聽聽。”
對方頓了頓:“其實也不是多大的事,就是覺得你們反應有點慢。我朋友推薦我買的,結果第一次買就遇到這種問題,心裡有點不舒服。”
“我能理解。”劉好仃說,“我們還在起步階段,很多流程確實不夠完善。這次的事,我們會改進,也會專門為您提供一次vip級服務體驗。”
對方聽完笑了:“你們這服務,倒是真跟彆人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