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仃站在辦公室窗邊,手裡拿著一遝厚厚的簡曆資料,陽光透過玻璃灑在紙頁上,照得他眯起眼睛。他一邊翻著資料,一邊低聲念叨:“這年頭,講師比應聘的技工還多。”
助理小張端著兩杯咖啡進來,放在桌上,看著他愁眉苦臉的樣子忍不住笑:“劉哥,怎麼啦?這些講師都不合心意?”
“不是不合心意,是太合心意了。”劉好仃把其中一份簡曆遞過去,“你看這個,行業經驗倒是挺硬,可講課風格……我讀了幾行就犯困。”
小張接過一看,差點笑出聲:“‘授課風格:邏輯嚴謹、內容係統’……聽著像教科書。”
“對吧?”劉好仃攤手,“咱們這次培訓不是開學術論壇,是要讓員工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
兩人一邊喝著咖啡一邊討論,窗外的蟬鳴和空調的嗡嗡聲混在一起,倒也顯得安靜。
“其實也不是不能請理論派的,”小張說,“但得搭配一個實操型的,不然光講不練,大家還是記不住。”
“有道理。”劉好仃點頭,“咱廠裡這些人啊,最怕聽那些大詞兒,什麼‘認知升級’‘能力重構’,聽得人一頭霧水。”
“那要不要加個試講環節?”小張提議,“讓一線員工聽聽看,到底哪個老師講得好。”
“嗯,這個主意不錯。”劉好仃眼前一亮,“讓乾活的人來選講課的人,公平又實用。”
他們正說著,會議室那邊已經熱鬨起來。評審小組的成員們陸續到場,有人帶著筆記本電腦,有人抱著一摞資料,還有幾個已經開始爭論講師人選的問題。
“我覺得老王那個推薦靠譜,人家帶過上千人的培訓班!”一位年輕主管說。
“可我們這不是企業內訓,是實打實的操作指導。”另一位女同事搖頭,“你請個大學教授來講玻璃切割,能講明白嗎?”
“也不能這麼說,”另一個男同事插話,“理論紮實才能深入淺出嘛。”
劉好仃走進會議室時,正聽到這句話,笑著接了一句:“說得沒錯,但咱不是要培養哲學家,是要教會工人怎麼把玻璃切得準、熔得勻。”
會議室裡一陣笑聲,氣氛輕鬆了不少。
“這樣吧。”劉好仃坐下後打開投影儀,“我們先統一評分標準,再逐一評估候選人。彆爭了,吵不出結果。”
屏幕上出現了一張評分表,分為“行業經驗”“授課風格”“案例匹配度”三個維度,每個維度滿分為10分。
“誰來打分?”有人問。
“我們都打。”劉好仃指著自己,“最後取平均值。”
會議開始進入正題,大家輪流發言,逐個分析候選人資料。
“這個張老師,曾在某國際玻璃巨頭工作八年。”劉好仃翻到一張簡曆,語氣有點驚訝,“看來是個狠角色。”
“他在國內行業協會也有不少演講經曆。”小張補充,“不過授課風格偏學院派。”
“那我們可以安排他講技術原理部分。”劉好仃說,“再找一個擅長動手示範的老師配合。”
“比如這位李師傅?”小張指著另一份資料,“他是從車間一步步乾上來的,現在專門做工藝培訓。”
“對,他適合帶操作課。”劉好仃點頭,“而且他之前幫我們做過幾次設備調試培訓,效果還不錯。”
隨著討論深入,大家的意見逐漸趨於一致。但很快,新的分歧又出現了。
“我覺得應該優先考慮本地講師。”一位班組長說,“出差成本太高,而且外地老師不了解我們廠的情況。”
“但有些外地講師確實經驗豐富。”小張反駁,“尤其是涉及新設備應用的部分,本地資源有限。”
劉好仃聽著,沒急著表態,而是拿起筆在紙上畫了個圈,然後寫上“預算”兩個字。
“咱們先把能選的人都列出來。”他說,“然後根據預算調整方案。”
最終,經過幾輪篩選和討論,團隊初步選出了五位候選講師。
“現在問題來了。”劉好仃看著名單,“預算隻能支持三人,但我們覺得四個都合適。”
會議室一時安靜下來,大家都陷入思考。
“我可以提個建議嗎?”小張開口,“能不能讓其中一個老師遠程授課?比如錄播視頻或者直播教學。”
“這主意不錯。”劉好仃眼睛一亮,“這樣一來,既能節省差旅費用,又能保證課程質量。”
“那具體怎麼安排?”有人問。
“重點崗位優先麵授,其他崗位可以線上學習。”劉好仃說,“回頭我們再設計一套配套的測試機製,確保大家真學真懂。”
“那備選講師呢?”小張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