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咋辦?”老張插嘴,“難道還得買一套專門的監測係統?”
“這個先不急。”劉好仃擺擺手,“第一步,我們先把政策吃透,知道哪些是紅線,哪些可以慢慢改進。第二步,列出我們廠現有的環保數據,對比一下差距在哪裡。”
“那數據在哪?”有人問。
“檔案室。”劉好仃回答,“從今天開始,咱們輪流去檔案室翻記錄,特彆是這幾年的廢水處理報告、廢氣排放檢測結果。”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聽起來像做作業。”小李嘟囔了一句。
“這不是作業,是生存手冊。”劉好仃笑著糾正,“現在環保要求越來越嚴,誰不達標,誰就得關門。”
氣氛一下子安靜下來。
劉好仃環視一圈,繼續說道:“我知道大家覺得這事離自己很遠,其實不然。咱們每個人都是環保的一部分。你操作機器的時候多注意節能,就是環保;你清理車間的時候彆亂倒廢料,也是環保。”
他頓了頓,語氣變得溫和:“咱們不是大企業,但我們也不是落後分子。隻要肯學、肯改,總有一天也能評上綠色工廠。”
會議室裡響起一陣掌聲。
接下來幾天,劉好仃帶著團隊一頭紮進了資料堆裡。
他們一邊整理政策,一邊翻找曆史數據。有些記錄早就丟了,有些報告寫得含糊不清,但他們沒有放棄,一點點拚湊出工廠的環保現狀。
有一次,小王在檔案櫃最底層發現了一份未上報的超標排放記錄。
“老劉,你看這個。”他拿著報告走進辦公室,“去年第三季度,我們有一項廢氣指標超了標。”
劉好仃接過報告,臉色沉了下來:“這事兒怎麼沒人提過?”
“可能是當時沒當回事吧。”小王低聲說。
劉好仃沉默了一會兒,說:“以後不能這樣了。環保無小事,哪怕是一次輕微超標,也要重視。”
他翻開筆記本,在新的一頁寫下:“建立環保異常記錄機製”。
他知道,真正的改變,不是喊口號,而是從每一個細節做起。
周五下午,劉好仃再次召開小組會議。
這次,每個人都帶來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我發現我們廠區的綠化麵積隻占總麵積的12,而《綠色工廠建設規範》建議不低於20。”小李彙報。
“我在網上查到一些同行的做法,他們在屋頂種草,既能隔熱又能吸收二氧化碳。”小王補充。
“我覺得我們可以先從車間門口開始,種點綠植。”老張說,“我老家有種叫虎尾蘭的植物,特彆耐活,還能淨化空氣。”
劉好仃聽著大家的發言,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他站起來,拍了拍手:“看來大家都開始動腦子了。很好!”
他翻開筆記本,念道:“截至目前,我們梳理出三個主要問題:一是廢水處理係統老化;二是廢氣檢測手段缺失;三是能源使用效率偏低。”
他停頓了一下,接著說:“這些問題,有些可以立刻著手改進,有些需要時間規劃。但無論如何,我們必須明確目標——讓我們的工廠,成為一個真正符合現代環保標準的企業。”
會議室裡一片安靜,隻有窗外風吹樹葉的聲音。
劉好仃合上筆記本,目光堅定:“這條路不容易,但我相信,隻要我們一起努力,就一定能走得下去。”
說完,他看向窗外,廠區的輪廓在夕陽下顯得格外清晰。
他知道,環保這條路才剛剛開始,但他已經準備好,一步一步走下去。
風輕輕吹過,帶來一絲清涼,也帶來一種從未有過的踏實感。
喜歡深圳玻璃廠打工記請大家收藏:()深圳玻璃廠打工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