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仃把四十七份創意提案攤在會議桌上,像攤開了一桌麻將牌。他站在桌邊,一手扶著椅背,一手摸著下巴,眉頭微皺。
“這可比選廠慶節目還難。”小趙一邊翻看表格一邊嘀咕,“有些提的啥啊,‘玻璃能飛天’、‘玻璃會唱歌’……咱這不是科幻片場。”
“彆急著下結論。”劉好仃笑了笑,“咱們得先分類整理,再一步步篩。”
他招呼幾個骨乾員工圍坐一圈,每人分了幾張表:“大家按三個標準來打分:有沒有新意、能不能做、花了多少錢。分數加起來高的,優先考慮。”
會議室裡頓時安靜下來,隻剩下紙頁翻動和鉛筆劃線的聲音。
老陳翻到一張字跡潦草的提案,念道:“‘玻璃光影藝術展’,嗯?聽起來有點意思。”
“光影?”小林抬頭,“是不是那種用燈光打在玻璃上製造視覺效果的展覽?”
“對,就是這個意思。”老陳點點頭,“不過這建議是寫在淘汰區背麵的,估計提交人自己都拿不準。”
劉好仃接過那張紙,仔細看了看,輕輕點了點頭:“這想法其實不錯,關鍵是怎麼落地。”
他們花了整整一個上午,終於從二十三個有效提案中挑出了五個最具潛力的方案。
到了下午,會議室牆上貼滿了便利貼,白板上畫滿了箭頭和圈圈。團隊成員圍在一起,開始集中討論最終方向。
“我覺得‘工廠開放日’最實在。”小趙說,“客戶能看到生產流程,也能增強信任感。”
“但太傳統了。”小林搖頭,“現在誰沒去過工廠參觀?我們得有點新意。”
“那‘玻璃diy體驗營’呢?”老陳插話,“讓客戶親手做點東西帶回去,互動性強。”
“成本太高。”劉好仃擺手,“設備、材料、指導人員,哪一樣都不便宜。”
“那就折中一下。”小趙眼睛一亮,“我們可以搞個‘玻璃藝術展’,結合光影展示產品特性,再加上開放參觀和互動環節。”
“嗯……”劉好仃沉吟片刻,“這樣既能體現我們的產品品質,又有觀賞性和參與感。”
他走到白板前,寫下一行大字:
綠色生活·透明未來
“主題定了。”他說,“環保、透明、陽光、品質,這些關鍵詞都能融進去。”
“要不要線上直播?”小林問,“現在不是流行這種形式嗎?”
“可以考慮。”劉好仃點頭,“但不能喧賓奪主,重點還是線下體驗。”
一場關於活動形式的頭腦風暴持續到傍晚才結束。大家各自帶著任務離開會議室,留下滿牆的便簽和白板上的流程圖。
劉好仃坐在空蕩蕩的會議室裡,看著那些歪歪扭扭的線條,心裡卻踏實了不少。
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召集預算重審會。
“這次活動總共能動用的資金不超過三萬。”財務小李開門見山,“所以必須精打細算。”
“那舞台搭建怎麼辦?”小趙問,“場地布置可是重點。”
“我有個主意。”劉好仃翻開筆記本,“我們可以利用廠區現有的結構,比如展廳和車間通道,減少額外搭建。”
“宣傳方麵呢?”小林追問,“總得有人知道這事吧。”
“公眾號推文、朋友圈轉發、合作客戶邀請函。”劉好仃一一列舉,“都是零成本或低成本的方式。”
“那客戶禮品呢?”小趙不甘心地問。
“定製紀念品可以換成現場製作的小物件。”劉好仃笑了笑,“比如用碎玻璃拚成的書簽,成本低又環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