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仃站在辦公室窗邊,手裡捏著一支紅色記號筆,目光落在桌麵上堆成小山的反饋表上。陽光透過玻璃斜斜地灑在紙上,像是給這些數據鍍了層金邊。
“劉哥,”小林抱著一摞文件走進來,“這是最後一批匿名意見彙總。”
他點點頭,把記號筆擱下,拉過椅子坐下:“辛苦了,咱們開始吧。”
小林把文件攤開,紙張嘩啦作響。兩人對麵而坐,像兩個即將拆炸彈的技術員,盯著眼前的“信息雷區”。
“第一步,分類。”劉好仃拿起一張表格念道,“‘產品展示區域燈光太暗’——歸到‘現場布置’。”
“還有這個,‘活動節奏太快,沒聽清介紹’——屬於‘流程安排’。”小林一邊記錄一邊說,“我們是不是得做個統一的標簽?不然一會兒就亂了。”
“對,顏色區分最直觀。”劉好仃從抽屜裡翻出一盒熒光筆,“紅的標問題,黃的標建議,綠的標表揚。”
小林笑出聲:“你這方法有點小學生手抄報的感覺。”
“實用就行。”他挑了支紅筆,“走起!”
接下來兩個小時,兩人像流水線上的工人,一張張翻看反饋,標記、歸類、錄入exce。偶爾抬頭交換個眼神,全是“這也太多了吧”的默契。
“劉哥,你看這條。”小林指著一頁紙,“‘玻璃反光影響展示效果’,但沒寫具體哪個展區。”
“嗯,先標為‘待核實’。”他記下這一條,“等會兒去現場看看。”
正說著,小趙推門進來,手上也拎著幾份資料:“我這邊錄完了,要不要一起合並?”
“來吧,正好需要人手。”劉好仃拍拍桌子,“不過你得按我們的標簽來,彆自創。”
小趙聳肩:“放心,我不搞藝術創作。”
三個人圍坐在會議桌前,電腦屏幕亮著exce表格,列名分彆是:客戶編號、反饋類型、關鍵詞、情緒傾向、優先級。每一行都像是一個微縮的故事,拚湊出整個活動的全貌。
“‘價格偏高’出現頻率越來越高了。”小趙皺眉,“這都第三次提到了。”
“是啊,而且都是老客戶。”小林補充,“不是那種隨便逛一圈就走的人。”
劉好仃沉吟片刻:“看來這不是個彆現象,而是群體性認知。”
“那要不要調整定價策略?”小趙問。
“先不急。”劉好仃搖頭,“我們先把所有數據整理完,再做判斷。”
他們繼續埋頭乾活,直到窗外傳來食堂打飯的聲音。
“吃飯去?”小林伸了個懶腰。
“吃完回來繼續。”劉好仃合上筆記本,“今天必須完成初步整理。”
午飯過後,會議室重新熱鬨起來。大家圍在一起,開始第二階段的工作:分析。
“我把所有負麵反饋按頻率排了個序。”小李投影出一張柱狀圖,“‘活動節奏快’排第一,‘價格偏高’第二,然後是‘互動環節不夠深入’‘宣傳物料花哨’和‘產品細節講解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