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仃站在玻璃幕牆前,手裡捏著一張皺巴巴的問卷,眉頭擰成了一個“川”字。陽光從對麵寫字樓折射過來,在紙麵上晃出一圈圈光斑,像是在嘲笑這份反饋內容有多紮眼。
“劉哥,電子數據已經整理完了。”小王抱著筆記本電腦衝進來,聲音裡帶著點興奮,“關鍵詞排前三的是‘產品細節不清晰’、‘互動體驗少’、‘價格敏感’。”
“嗯。”劉好仃沒回頭,目光還釘在那張紙上,“紙質的也差不多,有個家長投訴說孩子被玻璃邊角劃傷了。”
“啊?”小王愣住,“這麼嚴重?”
“你看這字跡,寫得飛起。”他把問卷遞過去,“雖然沒署名,但情緒很強烈。”
小王接過一看,果然,每一筆都像在泄憤似的,力道深淺不勻:“要不要聯係客服部門?”
“先彆急。”劉好仃擺擺手,“我們先把所有問題梳理清楚,再決定怎麼處理。”
會議室裡很快熱鬨起來,桌上的資料堆成了一座座小山,每個人麵前都有幾摞不同顏色的便簽紙,紅的代表問題,黃的標建議,綠的是表揚——這是上一章就定下的規矩,延續至今。
“我這邊初步歸類了三類:產品、流程、服務。”劉好仃拿起激光筆,指向投影幕布,“現在我們要做的,是選出最要緊的三個問題,優先解決。”
“我覺得包裝設計挺重要的。”小王舉手,“客戶都說宣傳物料太花哨,根本記不住重點。”
“我也覺得活動節奏太快了。”小李點頭,“很多人反映講解不夠深入,聽完還是不清楚我們產品的核心優勢。”
“還有價格。”老李慢悠悠開口,“幾個老客戶都提到了,不是一次兩次,是反複出現。”
劉好仃聽著,一邊在白板上記錄關鍵詞,一邊默默觀察每個人的發言傾向。他不動聲色地記下了小王連續兩次提到“宣傳優化”。
“這樣吧。”他放下筆,“咱們來個加權投票,誰支持哪個問題優先處理,就投一票。然後根據客戶反饋頻率加權計算,確保不是誰嗓門大誰說了算。”
大家紛紛點頭,開始投票。
結果出來後,不出所料,“產品質量”以絕對優勢排第一,緊隨其後的是“服務流程”,最後是“宣傳內容”。
“看來大家都明白,產品才是根本。”劉好仃環視一圈,“接下來,我們得製定具體措施。”
“我負責回訪客戶。”小張主動請纓,“特彆是那些提了意見的,得讓他們知道我們在認真聽。”
“我來整理產品細節調整建議。”老李翻著手裡的筆記,“比如那個玻璃邊緣的問題,確實需要改進工藝。”
“那宣傳方麵呢?”小王問。
“你來牽頭。”劉好仃看著他,“但這次不能隻改形式,要結合客戶的實際需求,講清楚我們的價值點。”
小王愣了一下,隨即點頭:“行,我重新設計一下內容結構。”
任務分配完,氣氛輕鬆了不少,但也有點緊張——畢竟每項都有明確的時間節點。
“6月10日前完成樣品測試。”劉好仃在白板上寫下這個日期,“這可不是隨便選的日子,是我們下一季度銷售談判的關鍵節點。”
“壓力有點大啊。”有人嘀咕。
“所以才要分工明確。”他掃了一眼眾人,“你們每個人都是關鍵環節,缺了誰都走不動。”
會議室安靜了幾秒,隻有空調運轉的聲音。
“那……我就負責跟進客戶反饋。”小林舉起手,“看看他們對新方案有沒有什麼新想法。”
“好。”劉好仃笑了,“咱們一起努力,爭取讓下一場活動比上次更穩、更亮、更有記憶點。”
會議結束時,窗外天色已暗,廠區的燈一一亮起,玻璃牆反射著暖黃的光,像是給整個空間鍍了層溫柔的濾鏡。
劉好仃收拾東西準備離開,忽然看到桌上那張未署名的問卷還靜靜躺著。
他拿起來看了會兒,輕輕折好,塞進了公文包夾層。
第二天一早,團隊再次集合,正式進入方案細化階段。
“產品那邊,我們要做三件事。”劉好仃翻開筆記本,“一是優化玻璃邊緣打磨工藝,二是增加現場演示環節,三是推出定製化服務試點。”
“定製化?”有人疑惑。
“對。”他點頭,“有客戶提過這個建議,說明市場有需求。我們可以從小範圍做起,比如提供刻字服務,或者特殊尺寸的樣品展示。”
“聽起來不錯。”小李點頭,“我可以跟車間溝通,看能不能安排一個小區域專門做這些。”
“好,你負責。”
“服務流程這塊,我們要增加自由體驗時間。”劉好仃繼續,“不再一味趕進度,而是讓客戶自己選擇想了解的內容。同時,每個展區配備專人講解,避免信息遺漏。”
“那互動環節呢?”小王問。
“動手體驗區必須保留。”他說,“而且可以升級一下,比如讓客戶親自操作雕刻工具,感受玻璃加工的過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