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仃站在車間門口,手裡握著一支寫得差不多的馬克筆。天還沒完全亮透,廠區的燈還亮著,像是在催促他趕緊開工。他深吸一口氣,把夾在腋下的流程圖冊子拍了拍,大步走了進去。
第一站是熔爐區。
“這地方比火鍋店還熱。”他一邊擦汗一邊嘀咕,“鍋裡煮的是牛油,咱們這兒煮的是玻璃液。”
幾個操作工笑出聲來,氣氛輕鬆了些。劉好仃知道,要推動流程優化,首先得讓大家願意配合。他不是那種板著臉訓人的領導,而是喜歡邊乾活邊聊天,用最接地氣的方式打開話題。
“你們每天在這兒待多久?”他問一個正盯著儀表盤的技工。
“八小時起步,夏天多兩小時。”
“那可真是鐵打的熔爐流水線。”劉好仃笑著點頭,掏出本子記錄下時間安排,“我看你們這裡溫度高、節奏緊,能不能調整一下輪崗時間?”
沒人說話,但眼神裡帶著點猶豫。
“我不是來改規矩的,我是來找問題的。”劉好仃笑了笑,“誰先說?匿名也行。”
第二天,意見箱裡多了幾張紙條。其中一張背麵畫了個簡陋的流程圖,寫著:“b線三號機台,熔爐溫控不穩定,影響後續成型效率。”
劉好仃拿著這張紙條,直接去了現場。他蹲在機器旁觀察了一整天,發現每次升溫到1500度後,溫度總會波動個五六十度,導致玻璃液粘稠度不一致,影響後麵冷卻定型。
“這不是設備老化的問題,是溫控係統設置不合理。”他邊說邊掏出手機拍照,回頭對小王說,“你去查一下這個機台的曆史維修記錄,看看有沒有人動過溫控模塊。”
小王點點頭,轉身跑了。
接下來幾天,劉好仃帶著團隊把整個生產線走了一遍,從熔煉、成型、切割到冷卻、質檢、打包,每個環節都做了詳細記錄。他還特意安排了幾位文員統一格式整理數據,避免因為統計口徑不同而吵起來。
會議室裡,大家圍坐一圈,麵前擺著一堆圖表和流程圖。
“現在我們手上有一堆數據。”劉好仃指著投影幕布,“哪個環節拖慢了整體進度?投票決定,每人三個票。”
討論激烈,但最終鎖定了三個關鍵瓶頸:冷卻定型、質檢流轉、搬運等待。
“冷卻這塊我有想法。”劉好仃敲了敲桌子,“咱們試試‘預冷分流’,把部分產品提前降溫,減少主線壓力。”
有人皺眉:“那不是要停機改造?”
“沒錯。”劉好仃點頭,“但我們可以分段施工,同時啟用臨時人工冷卻區,保證主線不停。”
維修班那邊很快調派人手,準備材料。劉好仃親自監督施工,一邊指揮一邊還不忘調侃幾句:“這風機比我兒子還老,修一次能撐半年就不錯了。”
施工期間,他注意到一台老舊風機發出異響,像是齒輪卡住了似的。
“等會兒修完記得查查這台。”他對維修班長說,“彆讓它哪天突然罷工。”
四小時後,改造完成。冷卻區效率明顯提升,原本需要兩個班組輪換才能完成的工作,現在一個班就能搞定。
質檢組那邊卻有點不太服氣。
“我們已經最快了。”組長在會上語氣強硬,“你們說快,怎麼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