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風還在吹,玻璃廠的屋頂被陽光曬得發燙。劉好仃坐在辦公桌前,盯著電腦屏幕上的數據,眉頭微微皺著。
“老劉,上周的數據都整理好了。”小張把一份打印好的報表放在他手邊,“不過……有個地方我總覺得怪怪的。”
“哪?”他抬起頭,語氣平靜但眼神專注。
“就是那個編號批次。”她指著表格裡的一個數字,“和上次培訓用的例子一模一樣,可型號對不上啊。”
劉好仃接過紙,仔細看了幾秒,輕輕嗯了一聲:“你先留著,回頭我再查。”
說完,他拿起手機,給夜班調度員打了通電話。時間不多,必須趕在下班前完成數據核對。電話那頭傳來有些沙啞的聲音:“劉哥,剛換完班,還沒來得及填表。”
“行,你現在補上就行。”他說,“彆漏了關鍵字段。”
掛掉電話後,他轉頭對小張說:“這種事不能拖,咱們現在是監控體係的第一道防線。”
小張點點頭,繼續埋頭處理數據。打印機嗡嗡作響,像是某種節奏,讓整個辦公室顯得格外安靜。
——
三號生產線的能耗數據又高了三天。
劉好仃調出監控錄像,一幀一幀地看。畫麵裡,員工們忙碌地操作設備,一切看起來都很正常。
直到他看到小趙在換班時頻繁調整切割參數的畫麵。
“這小子……”他輕聲嘀咕了一句。
不是不聽話,而是他根本沒理解培訓內容。視頻教程雖然詳細,但實際操作中總會遇到變數。他太想照搬流程,反而忽略了靈活性。
劉好仃打開車間日誌,在小趙的名字下寫了一筆備注。然後起身走向車間,打算找他聊聊。
路過質檢室時,他順手翻了幾份最近的抽檢報告。忽然,目光停在一個產品編號上——正是那批異常批次。
他合上文件夾,若有所思地站了一會兒,才繼續往車間走。
——
《月度成本評估報告》初稿完成後,劉好仃第一時間拿去給財務部的老李簽字。
老李拿著筆在紙上點了點,表情不太自然:“這個隱性成本……你是怎麼算出來的?”
“材料損耗情況我都實地看過。”劉好仃說,“還有曆史數據對比,不是憑空捏造。”
老李沉吟片刻,最終還是簽了字。隻是他在頁角輕輕畫了個問號,語氣含糊地說:“你再查一遍吧。”
劉好仃沒有多說什麼,隻是默默把報告收好,準備提交給廠長。
走出財務室的時候,他回頭看了一眼老李的背影,心裡隱隱覺得不對勁。
——
會議當天,氣氛比想象中要冷清些。
王師傅坐在第一排,手裡拿著報告,時不時抬頭看看劉好仃。其他線負責人有的低頭翻資料,有的乾脆靠在椅背上打盹。
“這份報告裡提到了幾個重點。”劉好仃站在投影儀前,語氣平穩,“首先是我們的節能空間,其次是隱性成本的上升,還有就是生產效率的波動。”
“你說的這些我們都知道。”有人開口,“問題是,天天填表,效率真的能提高嗎?”
“當然不會立刻見效。”劉好仃笑了笑,“但我可以給大家看一組模擬圖。”
他切換幻燈片,屏幕上出現一條曲線,從起點開始緩慢爬升,最後變成陡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