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仃站在辦公室窗邊,手裡拿著一份剛整理好的員工反饋彙總表。窗外的陽光比昨天更亮了些,照在廠區的地麵上,泛起一層金黃的光暈。
他低頭看了眼手表,已經快六點。廠裡下班鈴還沒響,但三號生產線那邊已經開始有人陸續往出口走。
“小張呢?”他轉身問了句。
“在打印室!”門外傳來回應,是質檢組的小姑娘,“他說要趕在下班前把匿名調查結果貼出來。”
劉好仃點了點頭,順手拿起桌上的簽字筆,在彙總表最後一頁劃了個圈——那裡寫著一個讓他有點在意的數據:超過七成的員工勾選了“希望有更多交流機會”。
他想起昨天晚上和王師傅的一段對話。
“現在的年輕人啊,乾活利索,話少。”王師傅抽著煙,眼神有點飄,“不像我們那會兒,一到飯點就圍一圈吹牛。”
“他們不是不愛說話,”劉好仃笑了笑,“是不知道怎麼說。”
王師傅吐了個煙圈:“那你打算怎麼讓他們開口?”
這個問題,他今天就要試著回答。
—
會議室裡,燈才剛打開,幾個主管已經坐好了。
“這次會議不講數據,隻聊人。”劉好仃開門見山,“大家都是老熟人,也不繞彎子。成本控製做得不錯,但最近協作效率有點下滑,你們有沒有感覺?”
王師傅沒抽煙,隻是捏著打火機轉來轉去:“我手下幾個小夥子,乾完活就躲休息區刷手機,連水都不一起喝。”
“這不是個例。”劉好仃翻開調查表,“匿名問卷顯示,很多人覺得現在工作節奏快了,但溝通少了。比如三線換班時交接不清,導致重複檢查;再比如新工藝上線後,培訓跟不上,操作失誤率反而上升。”
“可這些事本來就不該出錯。”有個主管皺眉,“流程都寫清楚了。”
“流程寫得再明白,人心不齊也白搭。”劉好仃語氣平靜,“咱們不是機器,是人。人和人之間沒點信任、沒點默契,再好的製度也會打折。”
氣氛沉默了幾秒。
“那你說怎麼辦?”另一個主管問。
“先從一次輕鬆的聚會開始。”劉好仃說,“不是那種團建拓展,就是一頓飯,大家聊聊,誰愛說什麼都行。哪怕抱怨兩句也好過憋著。”
“這……會不會太形式主義?”有人質疑。
“你試試看就知道了。”劉好仃笑了,“要是效果不好,下次就不搞了。但如果有效,咱們就把它變成常態。”
王師傅忽然開口:“其實吧,我也覺得,吃飯最能拉近關係。以前我們車間每月聚一次,吃頓炒粉,啥矛盾都解決了。”
眾人笑起來。
—
當天下午,公告欄前又圍了一圈人。
“這是啥?”有人指著一張新貼的倡議書。
“好像是關於團隊溝通的。”旁邊的人念道,“標題是‘讓心與心靠得更近’。”
“喲,還挺文藝。”
“往下看,還有內容。”
倡議書正文是手寫體,字體不算漂亮,但很親切:
各位兄弟姐妹:
這幾個月,我們一起努力,把成本降下來了,質量提上去了。大家都辛苦了。
但我們也發現一個問題:我們越來越能乾,卻越來越不常說話了。
所以,我們想做點改變。
接下來,我們會嘗試一些新的方式,讓大家多交流、多分享。
比如,每周五中午,我們會安排一次“午餐分享會”,大家可以自願參加,一邊吃飯一邊聊聊工作、生活,或者隨便扯淡。
再比如,我們會在車間一角設立“團隊心聲角”,大家有什麼想法、建議,可以寫在便利貼上貼出來,也可以直接找我聊。
我們不求轟轟烈烈,隻願點滴溫暖。
劉好仃敬上
“哎喲,沒想到劉哥還這麼會寫。”有人感歎。
“這話說得,挺暖的。”一個小姑娘笑著說,“不像那些冷冰冰的通知。”
“不過那個‘心聲角’在哪啊?”有人問。
“誰知道,反正肯定不是在廁所牆上。”大家哄笑起來。
—
第二天早上,劉好仃走進車間,發現有幾個工人正圍在角落裡看什麼。
走近一看,是一塊臨時擺出來的木板,上麵貼著幾張便利貼。
“昨天差點撞車,提醒叉車司機注意減速。”
“三號設備噪音變大了,是不是該潤滑了?”